联村带农助增收 多元协同奔共富 ——庐山市乡村共富“破题实践” 2025年03月14日

  熊国辉 周海洋

  仲春时节的3月8日,伴随着一声“庐山云雾茶开采”的响亮宣布,位于庐山市海会镇的万亩茶园顿时热闹起来,茶农、游客们身背竹篓,穿梭于茶树间,采摘着鲜嫩的茶芽。“我们探索茶旅融合发展,产品+旅游,企业可以赚双份的钱。”茶园负责人欧阳国松开心地说,“村里有分红,群众可以务工,大家都很高兴!”

  欧阳国松口中说的茶旅融合发展是庐山市以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成果之一。近年来,庐山市深化农村“三资”改革,以“强村单建、多村联建、村企共建”解锁乡村振兴“共富密码”,让村庄由“单打独斗”转为“抱团发展”,发挥“1+1>2”的叠加效应,努力实现农民增收、产业增效、集体增富。

  三年倍增靠什么?

  因地制宜育“头雁”

  走进庐山市温泉镇通书院山里唐自然村,小桥流水,游客如云。“通过强村公司、运营方、农户等多元主体共同经营,村里的闲置农房都被打造成精品民宿,成了强村富民的‘优质资产’。”通书院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钱星滚自豪地说。

  然而就在两年前,山里唐还是一个人烟稀少、村庄破败的“空心村”,环境脏乱,道路破损。巨变源自庐山市2022年开始启动的“强村公司”三年培育计划,该市以组建“强村公司”为抓手,挖掘、整合乡村资源资产,按照“强村+弱村”模式,推动28个行政村共同出资组建“强村公司”9家,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共同出资、抱团发展。同时,鼓励支持各镇村引入龙头企业,按照“能参不控”原则,合资共办“强村公司”6家,撬动社会资本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一村一策”制定个性化发展方案,各乡镇因地制宜探索生产服务、资源盘活、龙头引领等发展模式,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庐山市已初步形成以乡镇“强村公司”为主导、参股龙头企业为补充的强村矩阵。“强村公司”统筹谋划投资少、风险低、前景好的项目,推动各村资源、资产、资金实现再整合、再利用,有效解决发展集体经济资源分布不均、承载能力不强、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该市15家“强村公司”共实施项目36个,涉及特色种养殖、民宿、船舶渡运等多个领域,既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也推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涌现出庐悠皇菊、佛光稻米、东山糯米酒等一批名优农业产业品牌,带动沙地土豆、滨湖黑猪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壮大。三年时间,庐山市64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511万元,同比增长142.14%。

  群众增收靠什么?

  “三变”改革推联结

  眼下的星子镇翻身村,蔬菜基地放眼望去,蔬绿满畦,成熟的青菜铺满田间,一株株白菜、香葱长势喜人。“我们这个基地共有全钢架蔬菜大棚29个,棚内配备自动滴灌和驱虫驱鸟设施,全年可种植10茬有机小白菜,一个大棚单茬产出可达4200斤。”翻身村党总支副书记蔡常锋介绍。

  为推动农业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翻身村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路径,深化农村集体资产“三变”改革,流转300余亩土地打造育苗大棚基地、蔬菜大棚基地,实现农业产业规模种植、集约经营。“自从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既盘活了村集体土地资源,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现已基本形成‘种植—采摘—销售’一条龙产业化经营模式,每年能为村民带来25万元的收益。”翻身村党总支书记龚先春说。

  2024年,庐山市对全市农村集体“三资”进行大排查、大起底,按照清查核实资产、明确产权归属、健全管理制度、确保账实一致的清查工作流程,清理村集体土地面积56.8592万亩,资产总计4.3324亿元。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纳入股东村民1.4425万人,量化股份1.1893万股,推荐出股东代表220余人,群众参与改革比例高达95%以上。通过土地流转“获租金”、资源资产入股“分股金”、基地务工“挣薪金”、集体收益“分现金”等多渠道,带动群众增收286万元。

  共富生活靠什么?

  幸福场景助民生

  近日,在庐山市白鹿镇万杉村羽绒加工“共富工坊”内,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熊廷坤正忙于幸福食堂和图书室的建设。“这个工坊我们村里出租每年有17万元的收益,考虑到留守妇女务工较多,村里决定拿出一部分收入搞食堂和图书室,让村民能够安心工作。”

  村集体经济“强”起来,村民日子也要跟着“红”起来。2024年,庐山市紧盯旅游服务、羽绒产业等优势产业,借助“强村公司”、社会资本,盘活农村小学、卫生院、废弃厂房、景区周边空地等闲置资源,进行集中整治规划,紧盯“群众收益”这个关键点,打造“共富工坊”“共富摊位”“汽车驿站”等共富阵地20余个,带动脱贫户、留守老人等农村剩余劳动力增收致富。同时,为进一步激发“工坊”活力、增强辐射带动效应,各乡镇还依托“围庐夜话”党群议事平台定期召开座谈会,收集群众关于工坊建设、生产经营和创新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诉求,建立镇级“共富工坊”服务站,为农户们针对性提供农业技术培训、运营技巧教学等服务,有效破解“共富工坊”建设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难题。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进一步强化统筹保障、资源融合、整体推进,让‘共富工坊’遍地开花,村民们在家门口走上‘共富’路!”庐山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郭日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