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奏响振兴曲 2025年03月14日

  成伟翔

  每天清晨,庐山市星子镇翻身村的广播声与早班公交的鸣笛声交织着唤醒村庄,仿佛奏响起一首乡村振兴的晨曲。这时,市财政局驻村第一书记龙昌取就与村党支部书记在党群服务中心广场商量着一天的工作;蔬菜基地方向传来山东籍技术员老祝吆喝:“‘上海青’今早要发三车去九江咧!”

  钢架棚里的欢笑声

  “肖姐,镰刀该换新磨刀石磨一磨啦!”村民陈冬姣擦着汗直起身,望着肖水英脚边摞成小山的菜筐笑道。肖水英沾满晨露的胶靴在棚内踩出深深浅浅的泥印,手中的镰刀贴着菜根轻巧划过,清脆的“嚓嚓”声里,青白菜梗已整整齐齐码进塑料筐。蹲在田垄间的老祝将菜叶对光细看,转身朝货车司机挥手:“这批‘上海青’达标,装车!”

  据了解,在驻村工作队争取的衔接资金帮助下,28个标准棚、1个温室大棚已落地生金,每棚每茬产出5000斤“上海青”送往各地,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创收13万元。当老祝将最后一筐菜搬上货车时,车厢里菜叶摩挲的沙沙声与引擎轰鸣交织,在他耳畔恰似一篇丰收的乐章。

  “话事堂”里的和谐声

  一天早上,罗山陶村的两位村民发生争执。陶印金指着路面裂缝冲出院子,责怪龚继芳的车轮碾坏了她家门口的路面。“这条路早被压松了!”龚继芳急声辩解。闻讯而来的退伍老兵陈义龙说:“大家都不容易,按‘老兵话事堂’的意见,咱们一起商量解决办法……”在“老兵话事堂”的长桌前,剑拔弩张的争执声化作了协调的和声。

  2024年以来,“老兵话事——红色交通站”已开展23场基层自治活动,服务群众超500人次。邻里纠纷、环境整治等73件诉求100%办结,形成“一站带多网、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的治理新格局,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群众家里的关爱声

  日前,龚兆林的儿媳给驻村干部送锦旗时仍显得有些激动。几个月前,龙昌取到龚兆林家探访,得知龚兆林躺在医院重症监护室,家人正在为18万元的治疗账单而犯愁。龙昌取连夜协调,帮助落实“先诊疗后付费”政策。次日,龚兆林的手术单押金栏盖上了“暂缓”红章。

  如今,龚兆林家的窗台铁盒里锁着三本特殊“存折”:低保户按月填补的药费缺口、防返贫保险理赔金、市财政局励志助学金。

  驻村台账渐成民生账册,走访照片记录村民笑脸。自驻村以来,市财政局驻村工作队及时排查发现问题,针对性制定措施,着力解决村民的“急难愁盼”。村民们送来的一面面锦旗,托起的是驻村工作队“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