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汪国山
都昌县鄱阳湖南山4A级风景区的南山半山腰处,有“野老泉”景点,成为一方胜景。单就景致来说,一岩一潭而已,说不上多惹眼,但其景人文底蕴丰厚,有汉武帝时的野老传说,有苏东坡的题名岩刻,不妨一探。
“野老泉”的传说是:汉代有一皓发老翁,倚壁搭棚居于南山泉旁,采药炼丹为百姓治病,有妙手回春之力。可无人知晓他姓甚名谁。西汉某一年,汉武帝刘彻南巡,途经鄡阳(今都昌县)。汉武帝在历史上是个很有作为的君主,距今2100余年前统治天下54年的他:文化上尊崇儒术,对外派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迫匈奴远徙漠北;命张骞出使西域,沟通汉朝与西域各国联系。晚年的汉武帝迷信神仙,热衷于封禅和郊祀。他慕名前来寻访鄡阳老翁,想请老人出山为官,可老人坚持不就。次日再请,老人已不知去向,唯留这清泉一泓。刘彻不胜感叹,称此老为“野老”。后人由此而将都昌南山这泉唤作“野老泉”。
这个故事的版本在南山风景区关于“野老泉”得名的介绍里略有差异。景区标识牌介绍,汉武帝慕名来请白发老人出山,某一天亲临鄡阳南山岩前,只见岩石雄峙,岩洞不开,不见老人踪影。汉武帝很是扫兴,只好借宿南山古寺。半夜过后,他做了个梦,梦见一位鹤发老者,对他笑道:“我叫野老,平生荣辱任去来,只求清泉洗心扉。”汉武帝醒来将这泉赐名“野老泉”。
一代文豪苏东坡元丰七年(1084年)在游历过湖口石钟山后顺鄱阳湖来到都昌南山,留下了都昌人耳熟能详的名篇《过都昌》:“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台一万家。水隔南山人不渡,东风吹老碧桃花。”又将泉名题之于壁,“野老泉”之名也就越发传开了。关于苏东坡题“野老泉”,景点旁有一块20世纪80年代嵌于岩壁字迹已漫漶的小青石,有简短文字介绍:“宋元丰七年(1084)苏东坡游此,见岩下石缝中出泉水且清冽甘美,虽大旱不干,爱此泉,乃手书‘野老泉’三字刻于岩石上。”摩崖石刻斜上方,另有“南山”二字,字风与“野老泉”同,方正朴拙。没有记载说苏东坡单题了“南山”二字,估测是后人在他的《过都昌》七绝手迹中“水隔南山人不渡”一句中,临摹了“南山”二字于岩上。
苏子携剑题野老,且引后人吟古泉。明代南康府判兼都昌县事徐登泰吟《野老岩泉》:“石骨溢清泉,冷冷注江浒。野老爱幽栖,酌泉洗心腑。荣辱任去来,漱枕自寒暑。”明代都昌教谕邵达道亦有《野老岩泉》:“岩前如绣草芊芊,下有飞泉百尺悬。石窦雨余翻蟹眼,潭心日暖喷龙涎。自从混沌分源候,便是潺湲赴壑年。几许登临思无尽,欲将洗耳听钧天。”明代邑庠生余恒简的五绝《野老岩泉》曰:“松根银练细,石窦玉弦深。饮罢时箕踞,悠然巢许心。”此诗中,将“野老”与尧时隐者巢父、许由相类比。清初时都昌知县郑州玺吟《野老岩泉》:“寒泉清冽覆云烟,涤尽尘劳不记年。惟有伊人称野老,至今留字在山巅。”
不少诗人在诗中将苏东坡题“野老泉”入诗意。清代都昌举人邵孔谕有七律《野老岩泉》:“石液流云绕径斜,净含冰玉绝泥沙。滋将叠翠依岩草,漾出轻红坠涧花。野老携来思洗耳,仙僧汲去试烹茶。个中滴滴源头远,浥注楼台一万家。”此诗结句化用苏东坡的《过都昌》句“灯火楼台一万家”。编过《白香词谱》的“天香居士”舒梦兰(1759~1835)是江西靖安人,他嘉庆年间来都昌游历南山后留下两首《题野老泉》:“石罅一泓明似玉,曾洗坡仙倦游目。壁间题作野老泉,自喜身名杂樵牧。”和“我后公生七百年,亦来卧饮云上泉。湖光万顷入杯水,却是黄花九月天。”安徽泾县人吴鸾进士出身,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任都昌县令仅一年,是年吴县令吟了首《野老泉》,诗中多处由“野老”拓伸到苏东坡的“迁谪事”。全诗曰:“偶然宾主集东南,渡口桃花绿正酣。品出名泉谁第一,得来好友恰成三。文章坡谷时无敌,鱼鸟江湖性所耽。莫话纷纷迁谪事,宜州音讯阻雷儋。”都昌清代进士黄友华有两首《野老泉》,其一为:“石上名泉琢方玉,净洗山人看山目。山中野老更何人,我亦生涯似樵牧。潮生水落年复年,沧桑不到云中泉。谁能识得仙源路,薄暮空潭即洞天。”其二为:“南山名胜据东南,一滴清流万绿酣。倚石安禅门不二,举杯邀月客成三。神宗有道犹难悟,野老忘机信可耽。若使仙坡同此意,也应无事到琼儋。”很明显,黄友华在诗艺上说不上上乘,“其一”是仿了吴鸾的《野老泉》,“其二”又仿了舒梦兰的《题野老泉》。
从明清时期的雅士吟咏南山野老泉的诗作可以看出,古时的野老泉有“下有飞泉百尺悬”的喷涌之态,有“举杯邀月客成三”的泉域之旷和泉水之澈。如今游人见到的野老泉,只是围了石沿的泉眼、设了飞檐的泉掩,但其源头,却是亘古不变的活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