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药罐里的孝道

张惠新

  一年前,母亲意外胸椎骨折,因年龄大不能动手术,只能保守治疗,喝汤药慢慢调理。父亲从老旧的橱柜下面,找出一个白瓷药罐。尽管已刷洗干净,但外表白净的瓷釉被烟熏火燎,覆上的那层黄铜色却依旧。上面有束飘逸的兰草,姿态生动。晃隔多年,似曾相识,我依稀记得,这是母亲给外婆煎药的药罐。

  在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外婆只生下我母亲一个孩子。她白天下地挣工分,晚上纺花织布,卖了钱补贴家用。母亲长大后,外婆更是省吃俭用地供她读书。外婆因常年在织布机前劳作,腰弯得厉害。八十岁那年,不小心摔了一跤后,就卧床不起。母亲在外婆的床前伺候了整整五年。五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地伺候,外婆是在亲人的呵护下,没有痛苦地离开的。

  当年,母亲照料外婆时,从没听她抱怨过一句。每天一早起床,就给外婆做她爱吃的,利于消化又有营养的鸡蛋羹。给外婆洗漱,喂完饭,母亲就去洗夜晚外婆濡湿换下的衣服。清新的衣物晾晒到院子里后,趁阳光正好,母亲还要抱外婆坐圈椅上晒太阳。毕竟母亲体力有限,也已年过五十,每次搬动外婆,她都累得满头大汗,满脸通红。也就是从那时起,母亲落下了腰肌劳损的毛病。后来每逢阴天下雨,时常发作,疼起来不能翻身,不能下地走路。

  那时已瘫痪在床的外婆不忍心,怕累坏母亲,常常推三阻四不愿到院子里去。可一旦坐上那把老式圈椅,外婆就很舒服地闭上眼睛,微仰着脸。树荫筛下金灿灿的阳光,抚摸着她枯瘦布满皱纹的脸颊。母亲轻执一把桃木梳子,说笑着给她梳理头发,按摩肩背和胳膊腿。院子里,粉红色的夹竹桃花,散发着悠悠的馨香,映衬着母亲和外婆的笑脸,格外好看。

  外婆一身病,全靠汤药调理。母亲必须每天准时守在炉火前,煎煮汤药。每天熬药,母亲要花去两三个小时。她首先把药材清洗浸泡半个小时,再按水和药的比例熬制。不仅细心掌握火候,还要看着时间观察汤色。熬出第一锅,倒出汤汁,再续水熬第二锅。两锅倒在一起,加热再熬成一碗药汤。药熬好了,盛进瓷碗里,见母亲总要用白瓷小勺先尝一尝,才端过去,服侍外婆趁热喝下。

  我曾偷尝过,那汤药是极苦的,还又涩又酸。可母亲每次尝时,连眉头都不皱一下。我曾问过母亲,那么苦的汤药,何必每次都要尝?母亲莞尔一笑说:“比起你外婆为我付出的,这算什么!没有苦,哪知甜。试温度,也是孝心呢!”一席话,让我立刻想到那句《弟子规》里的:“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父母生病的时候,煎好的汤药,做子女的要先尝一尝,照料生病的父母要日夜服侍在床前,不能随意离开。原来,古人都是这么做的,母亲身体力行,给我潜移默化地传达出了孝道的概念。

  看到父亲端起白瓷药罐去给母亲熬药,我立刻接过药罐,是时候该我尽孝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政经新闻
   第A3版:视觉
   第A4版:融媒·时评
   第A5版:国际国内
   第A6版:九江地产
   第A7版:烟水亭
   第A8版:专刊
药罐里的孝道
全市征文大赛启事
九江日报一路伴我成长
庆祝新中国诞生70周年
纪念建党98周年
颂“七一”华诞
还孩子一个诗意的暑假
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