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六成职校学生不愿当“蓝领”如何扭转

  熊丙奇

  近日,《中国青年报》向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意向。问卷结果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职业院校学生不愿选择当“蓝领”。

  年轻人“逃离”制造业,已不是新闻。但是,职业院校毕业生有高达六成不愿意当“蓝领”,则需要反思当前部分职业院校存在的职业教育“空心化”“低质化”问题,导致无法发挥向制造业培养、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作用。

  据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2020年的人才缺口将超过1900万人,2025年这个数字将接近3000万人。职业院校承担着培养相关人才的重要任务,如果连职业院校定向培养的技能人才都不愿意从事制造业,那不仅是教育浪费,还会造成更严重的人才缺口。

  职业院校学生不愿意当“蓝领”,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传统产业工人工资低、社会地位低、工作环境艰苦,令传统“蓝领”职业缺乏吸引力;互联网新兴产业催生了“新蓝领”职业岗位,为年轻人创造了多元就业选择;年轻人接受的成才观教育“重学历轻技能”,让部分年轻人羞于到工厂就业等等。此外,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成色”也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就业价值观有重要影响。

  基于社会上一部分人认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现实,职业院校承担着一项重要任务,即通过高质量的技能教育,转变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知,提高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和成为技能人才的成就感。但从职业院校的办学现实看,有的职业院校对办学的定位是“兜底教育”,只要管好学生不出事就行;有的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老化,跟不上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要,学生学不到新技能;还有的职业院校甚至违规组织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把学生作为牟利的工具……这不但不能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还会让学生进一步降低对职业教育的认同,不愿做“蓝领”也就在情理之中。

  这不只是职业院校自身办学的问题,与对职业教育的定位与办学资源保障也有关系。职业院校要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技能教育,必须加强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建设,推进深度的产教融合教育,而这都需要经费投入,建立长效机制。但报道显示,2014年,中国高等本科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内事业费支出18576元,是高职高专学校的约1.89倍;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内公用部分教育经费支出为8932元,是高职高专学校的约2.05倍。这样的经费投入是难以支撑高质量的职业教育。

  为“节约”办学投入,并考虑到技能人才今后也不愿意去当“蓝领”,有的职业院校已经减少面向制造业的专业招生,并以升学为导向举办职业教育,这无疑会让技能人才培养陷入困境之中。要摆脱这种困境,当务之急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出发点,提高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引导职业院系坚持职业教育定位,切实加强职教师资建设、课程建设,以高质量的技能教育,培养学生争做技能人才的志向,为制造业的转型输送高素质人才。(光明网)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政经新闻
   第03版:综合新闻
   第04版:融媒·时评
   第05版:国际国内
   第06版:法治九江
   第07版:烟水亭
   第08版:魅力乡镇 瑞昌市专版
着力破解“硬骨头”问题
六成职校学生不愿当“蓝领”如何扭转
挖掘科普场馆育人潜力
卖的没良心买的没脑子,消防岂能应付!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