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和白槎 2024年08月15日

  ■ 易呈学

  1972年我调到永修县白槎镇工作。白槎镇以前叫梅州镇,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为什么要改这样的名称,据说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关。

  相传唐朝的时候,江州司马白居易泛槎(木排、竹排)到达此地,看到这里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特停槎落脚歇息。白居易站在河堤的高处放眼一望,惊喜万分,眼前山川秀丽,人来人往,川流不息。街的上头听到了学堂里传出来的琅琅读书声,街的中段看到了一家家店铺讨价还价的买卖场景,下街头是妇道人家纺纱织布的作坊,作坊里爽朗的笑声伴随着织布机的吱吱呀呀的纺织声传入白居易的耳中。

  此情此景此声,抚慰了白居易的心,他决定在此地歇息几天……

  江州司马白居易到梅州来干什么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四处寻访,查找资料。

  我在白槎工作15年,工作之余,我总是找当地的老人聊天,听他们讲关于白居易和白槎的传说。当我问道:当年白居易泛槎到梅州是顺水而下,还是逆水而上呢?他们都表示:逆水而上的可能性很小,因为从九江走水路到永修梅州,要经长江入鄱阳湖,再逆水而上才能到达。只有顺水而下,从铜鼓、修水、武宁泛槎到达永修梅州的可能性较大……

  但这些答案都仅限于传说和推测,没有具体的史书记载,为了弄清楚这一连串的问题,我找到了永修县档案馆,寻找相关资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查找到白居易泛槎到永修梅州的文字证据,当时的政府把梅州改为白槎的事实,其方法是将白居易泛槎梅州,把白居易的“白”与泛槎的“槎”结合在一起。故称为“白槎” 其实从唐朝流传到今天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实在是难能可贵。

  1987年出版的《永修县志》这样记载:

  白槎古称梅州,相传古时此地多种梅花而得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经泛槎于此,故改称白槎。古镇坐落在修河北岸,东西宽1000米,南北长约750米,占地面积0.5平方千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白槎有三条街,分别是:正街,河街,新街。正街位于今白槎小学右侧,河街在小学前,新街居河街下首,距河街约半公里。正街以本地居民为主,河街以赣北各县木商及市工业人员为主。新街居民为客籍,其中大部分为河南籍。新街建于1936年,因客籍居民受当地封建势力的排挤,不准在正街做屋,被迫而建新街。

  民国时期,白槎约有2000人,市面繁华,为当地集市贸易中心,又为修水、武宁、铜鼓和本县西北山区木材出口必经之地。南京、镇江、芜湖、安庆等地木材商,常来此地贩运。极盛时木材行(木材交易所)26家。沿河停设的木排有时长达两公里左右,木材交易额居本县第二位,仅次于涂家埠镇。同时白槎附近盛产杂柴、杂树。柴炭资源丰富。当地农民以烧炭,砍柴为副业。所产柴炭销往南昌和本县艾城镇、涂家埠镇等地。

  1963年,白槎大火,房舍几烬。政府拨款支援灾民重建白槎街。现在正街长1500米,宽约9米,河街长750米,宽约7米,与正街形成丁字形。

  白槎街有条“吟诗巷”。相传为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居住“吟诗”的一条小巷,1963年一场大火把它烧得荡然无存,但白槎的居民对其遗址仍然以“吟诗巷”相称。

  但是,白居易为何到永修梅州来?《永修县志》只字未提,更为可惜的是:当时白居易在梅州歇息几天,并在他居住的这条小巷子吟诗填词,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条小巷子命名为“白居易吟诗巷”。然而1963年一把大火把这条吟诗巷烧得一干二净,旧址没有了,那么白居易吟的诗何处去了呢?真是令后人深感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