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高效是“双减”背景下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如何构建高效优质课堂,通过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提升,我在教学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时做了几点探索,抛砖引玉。
紧扣单元语文要素
教育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有两个:一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刻画人物的品质;二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为落实第一项语文要素,我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关键事件中的关键词句,通过读、批、品、悟等过程,体会人物品质。
课文中有这样一段人物神态描写:“父亲一向是慈祥的……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两个关键词“慈祥”“含糊”,通过批注、品读、对比,逐步体会到李大钊丰富的多层次的内心世界:作为一位普通的父亲,李大钊对子女的爱慈祥又深沉,不希望涉世未深的孩子受到牵连;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者,他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决不让党组织的秘密有一丝泄露的可能。抓住一个貌似普通的关键词“含糊”,深入阅读、思考,人物的精神品质变得具体可感,人物形象也立体丰满起来了。
《十六年前的回忆》故事发生在90多年前,时代背景离当代学生实际生活太远,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颇有难度。因此,查阅相关资料显得尤为必要。
课前预习时,学生通过自行查阅资料,了解课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李大钊生平事迹,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当时局势“越来越严峻”以及李大钊“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理解有一定困难。我借助一段文字资料:“1927年3月的一天,警察厅里突然躁动起来。西交民巷有情况!警察迅速赶到,当场拘捕7人,搜出了正在分发的秘密传单。恐怖随即蔓延开去,党的6处秘密机关暴露,100多人被捕。‘京师警察厅’司法科长亲自出马,连续审讯了3个昼夜,终于发现有一个叫李渤海的嫌犯是真正的共产党员,而且就在李大钊身边工作。”无须多言,当时白色恐怖程度之深,局势之严峻,在学生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随后,我借助一段李大钊生平大事的视频资料,生动再现了李大钊牺牲前后共产党人斗争的艰难历史事实,从而让学生真正明白“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这一朴素简单的话语之中,蕴含着怎样的坚定与决绝。至此,李大钊革命事业利益高于一切,为革命事业置个人安危不顾的伟大品格和革命意志顿时鲜活起来。
注重建构学习支架
《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篇幅较长,涉及事件较多,要在课堂有限时间内,让学生快速把握课文内容、厘清线索和故事情节有一定难度。为此,我设计了一份学习单,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对照表格要求,圈画时间节点、找出关键事件,双线同时推进。多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能较好地梳理故事情节,把握课文结构脉络。我构建一个学习支架,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任务更具体,学习有章可循。这样一来,能迅速降低学习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教学的目标。在执教《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中,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提炼与总结,并在作业设计中加以运用。教学与作业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我采用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分散作业设计方式,三个板块作业设计目标不同、要求不同、各有侧重。课前预习作业的目标是扫清字词障碍,学生自行查找资料,了解背景,降低学习难度,增强预习的有效性。课中随堂作业,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和本课目标进行设计,帮助学生梳理结构、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品质。课后拓展作业,学生继续查找资料,拓宽阅读视野,加深对人物品质的理解;同时,促使学生有效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把握语言运用规律,形成语文核心素养。
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文课堂教学及作业设计,要删繁就简,去芜存菁,直击语文教学本质。
(九江小学 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