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包四华
编者按:
今年以来,全市广大政协委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目标要求,积极开展“双聚双建”活动,为九江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提案,彰显了委员们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本报即日起推出市政协十六届四次全会以来的《委员提案故事》系列报道,讲述委员们提案办理背后的故事。
如何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更优质、更专业的医疗服务?为此,市政协委员、九江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院长李晓华提交了《关于打造特色重点医疗专科学科的提案》,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九江目前有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5个省级专科,而赣州有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1个省级专科,由此可见九江的重点专科建设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李晓华在提案中分析,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人才队伍建设缺少抓手、经费周转困难、制度建设不完善等诸多原因。主要体现在,九江与发达地区相比,工资福利待遇有较大差距,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大,难以留住人才。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缺乏高层次的人才引进平台,人才即使引进来,也很难通过高水平平台留住人才。有些医院因为经费困难等,导致对人才吸引力较低。有的重点专科建设发展优先级不够高,且缺乏经费奖励机制,阻碍重点专科建设与发展。
为此,李晓华建议,要注重通过“走出去”“老带新”“高校培养”“编制备案制”等方式,通过外出进修学习、师承教育、技术合作等“走出去”的途径,充分扩充特色重点专科人才队伍;充分发挥资深老专家和高年资专家在医疗领域的领军作用,以老带新,形成传帮带机制,培养中青年骨干作为医院的中坚力量;着力搭起医院与高校之间的人才桥梁;实行编制备案制,由“集权”管理模式向“自我”管理方式转变,有助于人才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有利于医院的良性发展。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引进人才的支持力度,用高薪高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设立专项补贴资金,以支持医院派遣人员到外地交流学习,并且建立健全重点专科建设制度,建成九江市级医院重点专科共建平台,搭起九江地区医院间沟通的桥梁,提高学科建设效率和水平,共同打造九江市医疗特色体系,共同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
李晓华的提案提交到市政协后,工作人员认真筛选,研究讨论后很快就转交到有关牵头负责部门。市卫健委、财政局等部门接到该提案后,高度重视,安排专人对提案内容进行调研和部署。
“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我们鼓励各级各类医院与全国知名医疗机构开展深度合作,依托其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优势,通过学科共建、人才引进和培养、委托管理运营等方式,快速提升我市专科临床技术和医疗服务能力。”市卫健委答复说,目前,全市各医疗机构正着力培育一批专科人才,按计划、分批次、有重点组织一批有干劲、有闯劲、有韧劲的技术骨干和业务能手参加学历提升、技术深造。全市累计选送培养人才121人。
自2022年起,市卫健委已将“重点专科建设情况”纳入“九江市市级公立医院主要负责人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中。制定了《九江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九江市临床重点专科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要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对项目建设资金及专项补助资金使用建立专账,以备监督,进一步规范了专项资金的使用。为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提升公立医院专科医疗技术水平和临床服务能力,市卫健委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建设一批临床专科能力强、错位发展有特色、人才梯队后劲足、技术辐射影响大的项目,目前已有6个专科与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签订了合作协议。
同时,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编制备案制等提案工作进行了高效推进,并取得了较好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