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助推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 ——九江市推进科技创新发展取得新实效 2024年11月14日

  2024年科技活动周。

  2023年11月23日长江经济带先进制造业绿色发展(九江)科技成果在线对接会暨中部六省技术市场联盟工作会议现场。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鄱阳湖湖泊湿地综合站。

  九江天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溶剂车间。

  瑞易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装置区。

  江西汉可智能装备有限公司HJT量产型HoFCVD装备。

  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江西省重点实验室。

  庐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5公顷动态监测大样地。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零七研究所九江分部科研楼。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目标定位和打造“三个区域中心”、建设“一个美好家园”重点任务,坚持创新引领、科技赋能、绿色发展,不断优化创新布局、加大创新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实现了全市主要科技指标稳步提升、重点科技工作不断突破、创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和新引擎。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 创新九江建设步伐加快

  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更加健全。不断强化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制定出台了《九江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人才集聚高地的若干举措》《九江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九江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方案》《九江市科技助力高质量打造区域制造业中心攻坚行动十五条措施》等系列文件,形成了创新驱动发展政策体系。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科技型企业培育、创新平台建设、科技人才引育、科技成果转化等已全部纳入政策资助范围,2023年以来落实科技专项及政策奖励资金6000多万元,营造了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氛围。

  区域科技创新布局不断优化。积极对接融入长江经济带和全省区域创新布局,重点打造了九江共青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鄱阳湖生态科技城“一南一北”两大创新主平台。

  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高新区1个(九江共青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1个(九江修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5个(永修有机硅、湖口精细化工、濂溪区玻璃纤维、经开区船舶配套和电子电器),省级科创城1个(鄱阳湖生态科技城——省数字经济科创城)、高新区2个(湖口县、德安县)、创新型县(市、区)2个(湖口县、永修县);九江经开区被列为国家科技资源支撑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开发区。

  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实现突破。江西省、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获批5家江西省重点实验室;中船707所九江分部的“船舶航行控制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正式重组获批;九江德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江西理工大学、新余学院联合共建“动力储能电池及材料重点实验室”;积极推动我市彭泽天红科技参与核技术应用省实验室组建;全市省重点实验室数量达到11家(全省第三),创历史新高,较重组前增加2家,在全省重点实验室总量减少30%的情况下实现增长。此外,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鄱阳湖湖泊湿地综合站入围省引进共建高端研发机构(全省共3家),推动九江学院、武宁县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先后在我市创建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九江分中心、船舶结构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武宁基地,培育认定市级重点产业创新平台载体73个,进一步构筑起创新资源集聚地。目前,全市共建有各级各类创新平台和载体582个(国家级22个、省级152个)。

  突出创新主体培育

  科技进步水平明显提升

  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成效显著。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育苗—高新技术企业协同护苗—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精准扶苗行动—科技领军企业定点壮苗的“四苗行动”,推动科技型企业量质双升,科技型企业加速培育、数量快速增长。截至目前,全市拥有6家科技领军及入库企业。其中,九江天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入围科技领军企业,实现我市科技领军企业“零”的突破。目前,该企业已拥有申请专利331件,授权专利152件,45项科学技术成果,累计承担国家、省、市级项目60余项。

  此外,我市获评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独角兽、瞪羚企业)累计达到80家;有效期内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60家;2024年入库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12家,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创新人才及团队引育持续发力。聚焦产业所需、市场所求、发展所向,认真落实“九江人才20条”,大力实施“浔城英才”计划,体系化出台科技人才有关政策文件9个,在全省率先形成科技创新平台载体(人才)认定管理和奖励一整套政策措施。同时,加快构建“青年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引育体系,厚培青年科技人才,重点培育和引进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入选人才项目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实现历史性突破。入选省“赣鄱俊才支持计划”20人、省政府特殊津贴科技人才1人,培育认定市“人才(研发)飞地”26家,打造区域最优人才发展环境。

  为鼓励、支持高校科研人才服务科技型企业,出台了《九江市高校科研人才服务科技型企业实施办法》。九江学院先后有4名教授博士兼职江西博莱大药厂有限公司,入驻企校共建博正生物科技产业研究院,带领企业团队先后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兽药检测资质、农业农村部兽药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资质,填补了我省动物保健领域第三方机构空白。如今,九江学院已有32名专家服务25家科技型企业,发放兼职生活补贴121.5万元。

  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质加速。强化有组织科研,聚焦产业重大需求,三年来组织实施市级重大产业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33项,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获批省“揭榜挂帅”重大项目6项、省重大科技成果熟化与工程化项目1项。两年来,获国家科技奖1项,省科技奖13项。如今,中船九江“新型清洁能源双燃料锅炉”、中铁五公司“装配式桥梁”、中铁九桥“步履式架梁起重机”、德福科技“4.5微米锂电铜箔”、如洋精密“量子通信跟踪转台”、江西汉可“热丝CVD技术高效晶硅装备”等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启动九江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建设,拟与湖北技交所共建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九江分中心,打造了线上线下科技成果对接平台。2024年1~10月,全市共登记技术合同1701项,认定登记成交额91.08亿元。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科技创新服务不断优化

  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取得实效。坚持把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作为科技工作的“头号工程”,实行高位推动、部门联动、培训指导、加大奖补等机制。市本级安排1110万元专项经费对研发投入进行奖补,加大研发投入奖励力度,并通过实施“揭榜挂帅”、基础研究等重点研发计划,撬动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

  2023年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62.53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63%,创历史新高,同比提高0.14百分点,提高值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较2022年度连续跨越1.5%、1.6%两个台阶,实现总量和占比双提升。

  科技体制改革措施落地见效。市科技局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资源合作,与市气象局、市卫健委等9家单位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在多领域合作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应用推广,促进多部门、多领域科技创新发展,立项实施“科技+”项目300多项。做好科技金融改革文章,联合市财政局等5部门印发《九江市科贷通管理与促进办法(试行)》,与12家银行签订“科贷通”合作协议,全市累计为170家科技企业发放了470笔“科贷通”贷款,累计贷款12.29亿元,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

  2024年,我市首次施行“增强型科贷通”政策,最高可贷款1000万元,目前已有13家入库,成功获批1000万元贷款资金的企业3家。其中,江西蓝科半导体有限公司2022年获批潜在瞪羚企业,符合办理增强型贷款条件,成功获贷款1000万元,有力支撑了企业研发和日常生产经营。

  科技交流合作不断拓展。目前,已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多家知名高校和大院大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共建了国科长江经济带(九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清华大学九江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研究院、厦门大学九江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九江技术转移中心等高端和新型研发机构50多家,为科技型企业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

  两年来,成功举办首期“庐山对话”活动、长江经济带先进制造业绿色发展(九江)科技成果在线对接会暨中部六省技术市场联盟工作会议、第十九届全国核结构大会、全国水下与地下强动载效应及结构防护技术研讨会等一系列规格高影响力大的科研交流活动。积极组织创新创业大赛、科普讲解大赛、科技活动周等各类创新活动,不断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创新引领发展,科技成就未来”。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新任务,全市科技管理部门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进一步强化创新引领、优化科技服务、加快科技转化,推动全市科技创新迈向新征程,不断激发创新创造强大动能,为加快打造“三个区域中心”、建设“一个美好家园”提供科技支撑,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九江篇章贡献科技力量。

  (本版图文由市科技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