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市: “围”出同心圆 共话基层治理新篇 2024年11月16日

  曾明明 朱 佳

  道路平整了,监控和路灯装起来了,雨污管网也建设好了……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变化折射出的是涵养情怀与温度的大民生。变化背后,是庐山市主动适应基层治理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完善基层治理方式和手段,推动基层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庐山市深入践行“有事大家说 我们尽力办”的服务理念,积极探索“人民群众点题、党员干部答题”基层治理新模式,全面打造“围庐夜话”党群议事平台,着力解决一批急难愁盼问题,办好一批民生实事,实现资源在基层整合、服务在基层拓展、问题在基层解决、民心在基层凝聚。

  围庐议事 凝聚共识

  “之前在外地看病不知道怎么报销、能报多少,我就在‘围庐夜话’恳谈会上问了这个事,没过几天医保局就来面对面教我们怎么报销,还把这些政策都讲得清清楚楚。现在在外地看病再也不担心了。”说起不久前在“围庐夜话”恳谈会上通过“点单”点来医保局的事情,蓼南乡渚溪村李大爷赞不绝口。

  为广泛收集民情民意,庐山市因地制宜利用祠堂、小广场、村民活动中心等群众聚集地打造“围庐夜话”议事点,推行“议事单”制度,通过开展“困难家庭必访、危重病人家庭必访、空巢老人必访、留守儿童家庭必访、优抚对象必访及离任村干部必访”的“六必访”行动,收集“第一手”社情民意,“零距离”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愿,及时将群众诉求纳入议事内容,推动职能部门一线接诉服务。截至目前,群众点单384个,推动卫生健康、住房保障等24个职能部门“接单”参会,切实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围庐智办 响应民声

  “之前有问题不知道找谁,天天跑社区反映,但是很多事情社区解决不了,现在好了,有什么问题都可以上‘围庐e办’小程序反映,解决效率也蛮高的。”家住南康镇大塘村的张先生满意地说道。

  庐山市探索数字赋能基层治理,推广应用“围庐e办”小程序,群众可以通过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与政府职能部门进行“指尖对话”,实现“一键码上办”。为提升办结效率,庐山市建立“收、议、办、谈、考”立体式群众问题诉求办理闭环管理机制,形成群众提问、收集提交、后台分配、转办解答、群众评价“一链式”工作闭环。同步建立分办流转机制,做到“普通件即刻办、困难件三日办、复杂件一周办”,对于不贴合实际、超出职能范围无法办理的问题诉求及时回访,确保问题件件有着落、诉求事事有回音。截至目前,“围庐e办”小程序注册人数达9360人,收集问题诉求409条,协调处理群众难题388条,办结率94.87%,有问题“随手拍”已成为庐山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新渠道。

  围庐共建 精准服务

  装路灯、通沟渠、治脏污,庐山市通过群众点题、干部答题,有效解决了一大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关键小事”。但如何推动治理力量高效下沉,群众诉求更快解决仍是亟待破解的重点难题。今年以来,庐山市深入推进“乡镇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创新,组建“红色网格员、红色楼栋长、红色监督员”三支队伍,配合社区常态化走小区进楼栋,收集“小区违建”“商户油烟直排”等“哨声”诉求286件,13家职能部门“应哨”现场处理、一线解难。

  “现在需要职能部门解决的问题,我们只要摸排上报就行,当天就会有相关单位联系我们进行处置。”谈到工作中的变化,南康镇迎春桥社区党委书记杜娟深有感触。社区工作从“单打独斗”到“合力共为”,基层减了负,社区也有了更多的精力倾听群众声音、解决群众诉求。

  同时,为推动党员干部更好服务群众,庐山市将志愿服务纳入乡镇“吹哨”清单,推动市直单位发挥资源优势深入小区为群众提供“送医上门”“暑期免费托管”等服务270余次。家门口的精细服务,推动党群关系更加融洽,让幸福更有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