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垅村风景如画。(特约记者 桂剡高 摄)
本报记者 王红旗
站在观景台上远眺,徽派民居,粉墙黛瓦,山路蜿蜒曲折,山泉穿村而过,如世外桃源。游客至此,不由赞叹:画里乡村。这儿就是濂溪区高垅乡双垅村。双垅之垅,是两条田垄,其发展脉络在于以地脉为龙头,人脉与文脉为两翼,朝着新时代美好双垅的目标“腾飞”。
地脉——好产业串珠成链
在城里工作的胡艳萍和人交谈时的轻言巧语展现特有的亲和力。大家习惯多问一句:“听口音你应该是湖口银(人)吧?”“不,我是高垅的。”高垅乡东临鄱阳湖,与湖口县隔湖相望,西倚庐山,南接庐山市海会镇,北靠九江市中心城区,是典型的几县(市、区)结合部。作为高垅乡“首善”之地,双垅村贫瘠的土地经党的惠民政策唤醒,产业发展遍地开花。
初冬时节,走进玉峦山绿丰省级农业示范园,貌似梯田的千亩茶场绿意盎然,七八个村民仍在岗管护,去年5月份全市名泉名茶节主会场的宣传标语仍在风中摇曳,昭显这片土地的热度。据“绿丰”负责人介绍:“今年茶园净产干茶4500多公斤,较去年增产2000公斤。完全得益于联村法官工作室开展反盗宣传,村干部带领法治宣传员全天候巡查,打击盗茶人员,维护茶企利益。”扶强了“绿丰”,也带动了铁山茶厂发展。前不久,高垅乡争取乡村振兴协议资金120万元,在双垅村新建茶叶与农产品加工厂房,助力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延长产业路,做强产业链。双垅村继打通2公里长的绿丰产业路后,正在筹措资金建设通往铁山茶场和大山茶林场的资源路;同时,沿路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带,流转高标准农田全部种植水稻和油菜;与九江学院联手筹建昆虫馆;串起茶叶、笋竹、长粽、果蔬、中药材等产业链,培育一批生态环境可承载的研学培训、高山垂钓、高端民俗、亲子休闲等新业态,加快价值转化,放大资源优势。
人脉——好服务温暖民心
初识双垅村党支部书记汪克俭,发现他的眼袋有疤痕。经再三追问他才道出原委:去年汪家村新农村建设收尾,村民汪某某感觉自家没留出路,找汪克俭出气,趁他停车未稳抡起锄头朝着驾驶室砸去,汪克俭躲闪不及,眉骨和鼻梁骨被打破,送医治疗花了四五万元。克俭懂克制,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出院后,得知法庭判决汪某某领刑,他大度地对家人说:“他出了医药费,可以了,乡里乡亲的,不必计较。”随后到法庭在汪某某判决书上签了原谅书,使他免于刑事处罚。
克俭,也克勤。自2005年接任村支书以来,在勤勉为民的大道上,他广泛调动人脉,做实民生项目,做通民心工程。
11月8日临近中午,全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散场后,汪克俭急着登门拜会区财政局和林业局主要负责人,从保护低保户屋后百年古樟的角度申请经费,省出一些药品帮助低保户消杀了白蚁。
“一老一小”动人心。双垅村争取30万元民生资金,建设“一老一小”幸福院,拓展原有的颐养之家,开设日间照料室、四点半课堂、健康教育室,为老年人和儿童提供活动空间。幸福食堂运营8个多月以来,为老人们提供中餐服务,增强舌尖上的幸福。村里还发动爱心企业和村贤捐款31万元,保证食堂长期高效运转。
“一事一议”活水来。一个好的带头人产生无限驱动力。汪克俭定期组织召开“一事一议”民主协商会,跑“部”前进争资立项,先后完成涂家排水渠维修项目和鸦雀垅水库引水渠工程,确保农业灌溉和农民饮水安全。
汪克俭常说:“奔赴共富坦途人口是最优质的资源,每一个人都值得尊重,都需要温暖……”村里有人过世,汪克俭和村干部登门,悼念死者安息,鼓励家属坚强。
文脉——好村标指引前程
从威家镇进入高垅乡的“垅口”,一块高3米标注“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的村标傲然挺立,红灯笼高高挂,百米文化长栏一字排开,精美呈现该村昨日的荣光与今日的酣畅。这处“文化符号”是一道特殊的风景,催人向前径直“垄上行”探究一方水土的文脉。
浸润玉峦山的灵秀,双垅村是明朝有“孝友清洵,有高士遗风”之称的白鹿洞书院副讲徐周韶的故乡,也是光绪丙子科副举人、白鹿洞书院斋长汪尚织的出生地。这里自古行人如织,文人墨客络绎不绝,北宋理学思想鼻福周敦颐、南宋理学大师朱熹都曾驻足流连,实乃“真儒过化”之地。文风鼎盛,千年不息,人才辈出。最让双垅人傲骄的是近20年来,双垅村先后有近百人考上一本以上重点大学,其中周智勤2010年荣录北京大学,周雨菲喜录日本早稻田大学。村里每年暑期开展爱心奖(助)学活动,让高考骄子和贫困生共同享受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
欲说双垅的文化,不能不说村史馆。在省档案馆的大力支持下,村里“文胆”陈乐久刚从双丰小学退休,受组织重托,带领两个副手走访名人、翻阅史志、编成村志,让文化上墙,启迪村民不忘来路,勇往直前。
文化活动高潮迭起。今年以来,双垅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50余场文化惠民主题活动,打糍粑、玩龙灯、邹家山采茶戏等传统文化逢节庆结队来,不断成风化俗,浸润着村民的心灵。
发展为要,规划引领。省档案馆驻双垅村乡村振兴两任第一书记洪英梓、康乐群为双垅村着力又着墨。驻点期间,他们跑遍了山岗、田间、地头、农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协助乡、村两级主要负责人为双垅制定五年(2021~2025)发展规划……全村产业经济收入达到500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万元……当下,活力双垅、秀美双垅、文明双垅、和谐双垅的美好愿景正在一点点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