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人才支撑 赋能创新发展 2024年11月22日

  本报记者 陈 芳

  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端人才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九江在吸引、留住高端人才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

  如何破解困局,有效引才、聚才?如何助推高素质人才队伍为企业创新发展助力?如何拓宽人才引进和使用渠道,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助力九江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此,市政协常委戴丽梅,市政协委员余勇华、吴登丰经过调研后分别向市政协提交了《关于深入落实“人才飞地”政策落实效能的提案》《关于推动在上海等发达地区建设我市“科创飞地”的提案》和《关于推进本土院校柔性人才精准服务企业的提案》。希望九江能争取最大限度的国家级、省级层面支持,深入落实“人才(研发)飞地”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到市外发达城市建设研发机构;加强对“人才(研发)飞地”的产出考核,重点考核“人才(研发)飞地”的成果转化能力和对经济社会的贡献。建议九江借鉴长三角兄弟省份城市在上海G60科创长廊设立“科创飞地”的做法,设立九江(上海)产业创新中心,构筑集科技研发、产业孵化、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于一体的离岸研发和创新平台,加快打造“孵化在上海,产业化在九江;研发在上海,生产在九江;前台在上海,后台在九江”的两地协同创新模式,让九江快速高效融入长三角发展机遇,既做长三角一体化的参与者、受益者,又做长三角一体化的贡献者。建议我市推出柔性人才复用“2+3模式”,在政策上鼓励高校教师在履行好岗位职责完成教学工作的前提下,经校方同意后,到本土民企任职从事科研等相关工作;明确具体部门负责征集相关企业的人才和科研需求,牵头将柔性人才复用政策在全市企业范围内宣传,并联合高校每年召开两场人才复用招聘会,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三份提案被合并列为市领导领办督办重点提案,由市科技局会同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人社局等部门认真研究办理。

  为进一步完善“飞地”管理办法,让“人才飞地”政策落实见效,我市修订了《九江市“人才(研发)飞地”认定办法》,对新认定的“飞地”给予每家30万元一次性资助,用于“飞地”引才用才和科技研发等工作。2024年,我市已组织“人才(研发)飞地”申报,并已完成专家评审,现场考察。

  为积极导入长三角高校、科研院所等优质创新资源,实现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我市已草拟“共建上海理工大学九江创新研究院合作协议”,初步达成合作意向;为打破行政区划壁垒,让“科创飞地”联动周边区域,实现优势互补,我市已经与上海金山区建立合作联系,并建立起两地常态化产业合作关系。

  据了解,我市制定出台了《九江市高校科研人才服务科技型企业实施办法》,鼓励驻地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或教授职称的科研人员在履行好岗位职责、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经所在高校同意,可在九江科技型企业从事与本人研究方向一致的兼职。高校科研人才服务科技型企业,三年内每人每月给予3000元生活补贴。我市还高度重视企事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立足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市人社局去年先后召开高校毕业生招聘活动66场,发布岗位7.09万个,达成意向6900余人。据统计,去年我市共新引进各类人才10096人,引才场次1246次,引才人数和引才活动场次均位居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