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目前国际航运业回暖,我们要抢抓有利时机,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和管理水平。”新江洲船舶重工总工程师芮晓松告诉记者,公司计划在2026年前,以新能源船舶为突破口,实现产值15亿~20亿元的目标,交付约12艘船舶,成为新能源船舶领域的领跑者。最近签约的丹麦化学品船,集电力推进、甲醇双燃料和全船储能等尖端科技于一身,正是新江洲在新能源整合方案上的成果。
走进新江洲船舶重工的现代化车间,昔日的老旧设备已被先进技术和智能化生产线所取代。激光切割机、高空作业车等高科技装备的引入,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也为传统造船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船舶产业中焊接占据了很大的工作量,传统的人工焊接劳动强度大,对工人的技能要求更高,否则后续会有大量的打磨工作。”技术工艺部副部长张亮这样说:“现在采用机器人焊接,焊接率行业内可以做到90%以上,而且焊接成型和焊接后的打磨工作量下降显著。”以小组立车间为例,原本有40个焊接工人,采用了机器人之后,仅需20人。张亮介绍,目前是一人单机,随着工人操作水平提升,今后可以发展为一人多机,车间有望降到10人左右。“车间还要上马平台自动下料线、坡口自动下料线,也会进一步降低人工成本。”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新江洲船舶重工全面启动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计划,芮晓松就是公司引进的高端人才之一。芮晓松介绍,公司一直向外招聘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已基本构建了适应生产需要的技术和管理人员队伍。“目前,在我们的团队中,普通员工和核心技术研发人员各占一半,以后我们会逐步调整比例,届时,普通员工占总人数的1/3,核心技术研发人员占总人数的2/3。”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从“江州”到“新江洲”,一个“新”字见证了老一辈造船人的坚韧与执着,新一代工程师的智慧与创新,见证了传统制造业的涅槃,见证了一个关于梦想、勇气与创新的传奇故事以及“中国制造”的梦想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