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孔 颖
“变美了,变整洁了!”“更有秩序,更有礼,更文明了!”冬天的九江,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彰显着文明的力量。干净整洁的城市道路,井井有条的公共秩序,温暖有爱的志愿服务,文明礼让的交通环境……漫步在九江的街头巷尾,处处可见文明的印记。整洁有序、礼让行人、遵规循礼、光盘行动、嫁娶新风,不断践行的“文明+”,正在成为九江的新时尚。
近年来,九江全面、全域、全员、全程开展社会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双提升工作,持续解决城市管理顽瘴痼疾和市民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城市“面子”与“里子”俱进,功能与品质齐升,九江人民精神面貌不断向好、文明素养持续提升、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
以创促建 提升城市品质
今年8月,全市首个集休闲娱乐与公共服务于一体的公园式停车场——茅山头文创公园停车场正式投入运营。
地上建公园、地下建停车场,新的建设模式不仅给周边居民带来了全新的生活体验,更解决了“车满为患”的困扰。公园里,环境优美、功能丰富,有篮球场、游乐场,还有休闲步道。在地下,两层停车场设置了435个停车位,智能停车管理系统支持自主扫码进入、计时、扫码支付。同时,还设置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区域。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一直以来,九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创建的新精神新要求传递到市民日常生活的各领域、全过程,努力让老百姓得实惠,增强群众幸福感。
“小空间”做出幸福“大文章”。近年来,中心城区先后安排创文民生项目资金13.5亿元,压茬推动实施一批民生工程。把医疗资源延伸到老人“床边”,医疗机构床位数增加4311张,新增社区养老服务中心72个,新增养老床位800张;把教育资源丰富到学生“课桌边”,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8万个,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7200个;把便民生活打造至群众身边,推进完整社区、口袋公园、养老健身便民项目,市民出行300米即可步入绿色空间,每平方公里公厕平均密度达4.31座。
“微改造”解决民生“烦恼事”。近年来,中心城区改造提升老旧小区122个、修复市政道路和城市道路28条、整治背街小巷137条。为居民点亮回家路“暖心路”,安装22306盏节能灯具,惠及603个小区72530户居民。破解群众关切的停车难题,新增停车场18个、停车位3513个、路内临时停车位5800余个,统筹行政企事业单位场所,为市民提供周末和夜间停车位7000余个。
“小网格”提高居民“满意度”。通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将全市2261个村(社区)划分为6346个网格,配备6355名网格员、1494名专职网格员。从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基层一线工作人员中,聘请了近200名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骨干作为创文监督员,将群众的急难愁盼事项上报,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及时解决。
以德润心 彰显城市精神
5月20日,在柴桑区中华贤母园,11对新人参与柴桑区第二届公益集体婚礼,共赴甜蜜之约;8月10日,在永修县吴城镇,百对新人身着传统婚礼服饰,在众人的见证下步入婚礼现场,行叩拜礼、喝合卺酒,现场简朴但热烈。同样,在修水县宁州古城,10对新人喊出“因为爱情,不要彩礼要幸福”的口号,现场2000余人为他们送去祝福。
琴瑟和鸣话传承,移风易俗育新风。一场场集体婚礼,新人们以实际行动响应移风易俗号召,为倡树婚嫁新风代言。近年来,九江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三年专项行动,积极开展“反对大操大办、提倡节俭之风”“集体婚礼”“移风易俗文艺节目巡演”“小手拉大手”等主题活动,出台乡风文明积分制管理办法。全市2240个村(居)委会均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修订了村规民约,规定了彩礼上限、宴席标准等,群众文明观念明显转变、人情负担明显减轻、社会风气明显好转。(下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