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9日,柴桑区人民医院举办了一场针对急性脑梗死的急诊静脉溶栓与动脉取栓术应急演练,提升医院多学科联合应对急性脑卒中的能力,进一步规范卒中绿色通道流程,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效率。
当天14时30分,演练正式开始。一位40多岁“患者”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和口角歪斜,被家人紧急呼叫120送入柴桑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医护人员迅速响应,对“患者”进行了初步评估,发现其血压高达178/100mmHg,初步判断为脑卒中,并立即请神经内科会诊。急诊颅脑CT检查迅速排除了脑出血的可能性,确诊为急性脑梗死,随即启动了静脉溶栓流程。
在确认“患者”符合静脉溶栓适应症并排除禁忌症后,医护人员详细向家属解释了治疗的益处及风险,并取得了家属同意。14时58分,“患者”接受了静脉溶栓治疗。经过初步治疗,“患者”左侧肢体无力的症状有所改善,但卒中医生经过仔细评估,认为仍有部分脑血管堵塞严重,需要立即进行桥接取栓治疗,进一步恢复脑部血流,减少脑细胞损伤。卒中团队迅速行动,将“患者”转移至导管室。在导管室内,介入医生于15时13分成功为“患者”植入股动脉鞘。
演练中,DNT(从到达医院至开始静脉溶栓的时间)为28分钟,DPT(从到达医院至股动脉置鞘成功的时间)为43分钟,两项时间均达到了标准要求。演练结束后,参与演练的各科室相关人员进行了总结,针对演练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医院负责人指出,缩短救治时间是提高救治效率的关键,卒中绿色通道工作人员必须提高认识、规范诊疗,医护人员要密切配合,各科室要加强协作,提高急性卒中患者的救治速度和质量。(刘萍 胡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