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娥
红色文化意蕴深厚、形式多样,对创新发展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培养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红色文化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概念进行探析,从理论与现实两方面探讨红色文化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价值意蕴,总结出红色文化在丰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延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空间、创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方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先锋阵地,肩负“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其精神意蕴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深度契合。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与日新月异的国内环境,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构成深刻且长远的挑战与影响,将红色文化融入意识形态教育,对于提升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强化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意义,确保高校始终屹立于“立德树人”的最前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一环,也是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
相关概念辨析
红色文化:关于红色文化的基本概念,学界虽尚未形成一致定义,但从其性质、功用、来源、范畴、产生的时限等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概念的厘定,始终紧密围绕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关联展开,综合学者各种观点,可将红色文化界定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以革命历史、革命传统、革命精神为主要内容,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思想核心,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一种先进文化。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意识形态教育是指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即通过教育的方式宣传与证明一个社会中占领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合理性与正义性,同时将它们转化成人脑中一种新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模式,使人们产生共鸣,并在日常生活中将这些共识作为行为准则以及判断事物的标准,甚至上升为一种理想信念或是人生的奋斗目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是指以各大高校作为教育阵地,以高校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通过各种可以利用的教育工具,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向大学生传授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培养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强调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观念,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与认同。
红色文化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价值意蕴
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思想保障即理论价值。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先进文化形态,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革命精神,还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守正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思想保障。一方面,红色文化作为党在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真实写照,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历史依据。红色文化中蕴含着丰富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这些精神力量所表达的价值观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红色文化通过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等价值观念,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构建了积极向上的价值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红色文化通过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增强了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有助于巩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确保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正确方向。通过传授红色文化中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观念,引导他们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族命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红色文化所倡导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崇高精神境界,也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重要的道德支撑。
为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改革创新注入精神力量即现实价值。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双重作用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与复杂化趋势。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普及,极大地拓宽了信息传播的边界与速度,为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路径。西方多元社会思潮,诸如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往往被精心包装成“普世价值”的外衣,通过社交媒体、文化产品、学术交流等多种途径,隐蔽地渗透到高校校园中。这种隐蔽的渗透方式不仅削弱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根基,还可能导致其思想领域的混乱与价值判断的偏移,对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成潜在威胁。在此背景下,将红色基因深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显得尤为迫切且意义深远。融入红色基因的教育实践,不仅有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牢固树立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使他们深刻理解并珍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与文化精髓,还能激发高校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对外部风险与挑战的抵御能力,从而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与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青春力量。
发挥红色文化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丰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创造的先进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能够显著丰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一方面,红色文化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契合,为高校开展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历史素材及故事。红色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历史素材和英雄故事,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生动、具体的案例。通过讲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革命历程,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红色文化丰富的精神内涵与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提供方向引领。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革命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价值观念,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将这些价值观念融入教育内容中,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延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空间。红色文化载体多样,不仅涵盖了革命历史、革命精神、革命文学艺术等非物质文化,还包括革命遗址、遗物、纪念物等物质文化,如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历史建筑等。无形的精神财富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补给,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直观生动的教育空间。通过场景再现、实物展示等方式,使得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刻理解历史,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牺牲与无私奉献,进而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多种形态、多样载体的红色文化延展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时空场域,还使之成为一个立体、持久且生动的教育实践体系,让学生在实地参观、互动体验中深化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与践行。
创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方式。红色文化表现形式多样,如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歌曲、舞蹈、绘画等,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素材和载体。丰富的红色文化表现形式为学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开展开辟了多元化的教育途径,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使得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而且能够充分满足高校在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实际需要。通过充分依托这些多样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得以不断丰富和深化。教育者可以灵活运用这些鲜活的“教育文本”,以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的方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的具体内容。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够促进意识形态教育真正入脑入心,内化为学生自觉的思想认识和行动指南。同时,这也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
结语
深入开展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课题。红色文化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价值与作用是多维度、深层次的。它不仅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也提升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应继续深入挖掘和传承红色文化,不断创新教育模式,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青年中代代相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坚实的思想基础。
(作者单位:九江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