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音淇 特约记者 张金玲 本报记者 洪永林
走进柴桑区新塘乡,千余亩红彤彤的柿子挂满枝头,一场以柿为媒的乡村采摘音乐节演出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办;来到涌泉乡黄洞村,热火朝天的冬修水利现场映入眼帘。今年以来,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地区,柴桑区把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号工程”来抓,锚定改革集成、资源集聚、项目集中目标,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研则研、宜旅则旅”的思路,采取“联村+联产、联龙+联销、联农+联储”的“六联互动”方式,持续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为乡村“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提质扩面,一幅幅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在柴桑大地泼墨描绘。
“联村+联产”:抱团发展强动力
连日来,在长江岸边的城子镇彭湾村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内,果冻橙挂满枝头,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这个唱响赤湖红色歌曲的偏远山村,走出了一条“红色文化+绿色农业”有机结合的乡村振兴路。
近年来,彭湾村依托沿江区位优势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禀赋,高标准规划建设了“红色文化教育园、湖滨休闲娱乐区、乡村旅游体验区”等农业产业园区,大力推进农业种植、产品加工、休闲旅游三产融合发展,不断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红色文化与绿色农业产业在小小的彭湾村完美融合、相得益彰,彭湾村也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网红村”。该村还与周边的龙江湖村、白马湖村一起抱团发展,着力发展绿色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形成集生产、加工、存储、销售于一体的品牌产业链。结合农村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实施,柴桑区采取集中模式,连片大规模发展特色产业,推动资源要素充分聚集,推进质量、科技、绿色、品牌“四个农业”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农业品牌脱颖而出。据统计,截至目前,该区9个乡镇共35个行政村实现“联村+联产”发展,已建成农产品深加工、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等高附加值农业产业项目9个。
“联龙+联销”:示范引领增潜力
“今年我们与礼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起了1000平方米加工厂房,引进柿子制品深加工生产线,提升产业园区功能,延长柿子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待示范园全部建成投产后,产值将达500万元。”新塘乡胡桥村是国家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村,谈到发展前景,村党支部书记项章良如数家珍。
为促进特色农产品做优做强,该区打造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积极推动龙头企业发展升级,鼓励支持“来字号”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目前,该区龙头企业已达3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7家,市级龙头企业23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总收入达120亿元,带动农户数5万余户。在发展龙头企业的同时,将各村农产品实行联合冠名销售,织密“线上+线下”销售网络,推动线上与电商平台签订合作协议,拓宽网络销售渠道,不断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线下助推产品进市场、进机关、进企业、进院校。该区还在发展“一村一品”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创建“一乡一企”,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种养、深加工、观光等“三产融合”规模种植、养殖,蹚出了一条“企业有效益、村集体有收益、群众有收入”的共赢发展新路。(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