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口“微改造” 出行更“丝滑” 2024年12月17日

  本报记者 张 倩

  随着城市交通的不断发展,原先的道路规划难以适用于现在的交通环境。针对道路交通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九江公安交管部门对城区所有主次干道、交通路口进行全面梳理和摸排,结合周边道路实际交通流情况逐一开展调研,从小切口入手,实施“一点一策”,采取优化车道分布、完善交通设置、优化交通信号配时等措施,对中心城区336个交通路口集中调整,有效改善交通拥堵问题,用“微改造”畅通“微循环”,真正做到还路于民、让路于民。

  庐峰路道路狭窄且通行量大,特别是高峰期间,左转进出长运宿舍、附属医院的车辆较多,导致整条道路因车辆在此两处左转或掉头造成的交通拥堵问题较为严重。为此,市公安局交管支队第一大队经过多天现场探访、路况记录、堵点分析后,参照其他设区市的交通管理经验,将该两处中心黄虚线改为黄实线,在上下班高峰期间(7:30~10:30,17:00~18:30)禁止车辆在以上两个路段左转及掉头,以减少高峰期间的交叉拥堵。

  “这两天开车从南湖支路经过,发现这里也有不小的改动。”经常开车穿行于城市之间的市民栗子有感触地说。12月6日,记者来到南湖支路一探究竟。记者发现,从南湖支路往长虹大道方向,现在在九江日报社门口的路面就可以清晰地看到2条车道,其中1条直行,1条右转车道。“以前直行和右转都在一条车道上,原本可以直接右转进入长虹大道的车辆,因为前方直行等红绿灯的车辆,不得不被堵住,这样就导致直行走不了,右转也过不去。现在直接变成2条车道,右转车辆再也不用担心被直行车辆挡住了。”栗子开心地说。此外,记者还留意到,南湖支路、金凤路两侧的人行道分别作了降坡处理,并且装上了隔离护栏,路口还有民警引导非机动车走非机动车道。

  记者从市公安局交管支队获悉,今年以来,在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和推动下,市公安局交管支队联合市城管局,在老城区南湖支路、金凤路等多条“惯性”拥堵路段开展“人非共板”道路“微改造”建设,最大化利用道路空间资源,提升通行效率,缓解城市拥堵。

  “这次路口‘微改造’具体包括:拓宽了相应车道,提升了车辆通行效率,像金凤路,这次就增加了一条左拐车道。同时,我们在路口安排警力将非机动车合理引导到非机动车道。通过这些举措,大大提升了车辆的通行效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路口拥堵。”市公安局交管支队第一大队五中队副中队长熊都都介绍说。“所谓的‘人非共板’车道,是在无法改变现有道路资源宽度的情况下,进行资源整合,使得非机动车和行人共用一个板块。今后,我们民警将在路口引导二轮非机动车行驶至‘人非共板’车道,同时常态化保持‘人非共板’车道通畅,合理规划出二轮非机动车停车方向和停车顺序,使得‘人非共板’车道不仅要通,还要畅。”

  路口不“添堵”,群众心“顺畅”。九江公安交警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积极畅通警民沟通渠道,广泛收集群众最关注的交通堵点、乱点、危险点和交通改造建议,通过定期梳理、动态发布治理任务清单、滚动实施的方式,让群众的“好点子”陆续转化为交通管理的“好钥匙”,努力实现道路通畅、市民出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