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成果,展现中华文明独特魅力 2024年12月25日

  ▲2024年11月1日,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中国古羌城,当地羌族群众载歌载舞庆祝羌年。2024年12月5日,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新华社发 何清海 摄)

  ▲2024年10月5日,游人在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博物院观赏展品。

  (新华社发 徐军勇 摄)

  2024年12月14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举行的2024圆明印象·皇家“游”礼文创设计展上,观众拍摄一款龙形组合冰箱贴。(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2024年11月4日,黎族老人在位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槟榔谷文化旅游区展示黎族织锦技艺。2024年12月5日,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回望2024,我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持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渠道和途径不断拓展,重大考古项目取得新进展,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

  “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文保热”升温,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中华文明绵延繁盛,历久弥新,绽放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