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 晔 严小钧 本报记者 周慧超
秋日午后,长江之滨,一小队人群在枫叶荻花的美景中穿行而过。他们是来自九江职业大学的各族师生代表。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他们在浔阳江头看往来舟楫、鱼跃成翔的同时,还登上琵琶亭怀古感今,感受新时代下长江文化的绿色生态、红色基因和古色底蕴。
近年来,九江职业大学立足学校实际、创新实践教育载体,系统紧密结合“红色、绿色、古色、特色”资源在校园内开创了一条以“红色教育赋能培根铸魂”“绿色教育弘扬劳动精神”“古色教育赓续传统文化”“特色教育培育能工巧匠”的“四色”实践教育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推动全校各族学子持续增进“五个认同”,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常盛、绚丽绽放。
“红色”情怀 赓续血脉
今年秋季开学,位于九江职业大学校内的许德珩生平事迹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来自各民族的2024级新生。
九江职业大学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十分注重红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利用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红色研学基地、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许德珩生平事迹馆,进一步引导各族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五四”精神、传承爱国情怀。同时,成立“德珩”班爱国主义讲解团,吸纳各民族学生加入“德珩”班,为本校学生及外来参观人员讲解。2024级语教2班藏族学生张央金卓玛表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应当赓续红色基因,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树立远大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用实际行动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红色教育赋能培根铸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深讲透。学校依托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许德珩生平事迹馆,使各族师生在沉浸式、体验式、感知式的研学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绿色”实践 劳动光荣
循环水养鱼、无土栽培番茄、各种各样的菌类……日前,九江职业大学各族学生被“石榴籽”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先进农业技术深深吸引,纷纷驻足欣赏,并认真聆听老师细致讲解。
师生们还聆听了农经学院创业之星们的励志故事。这些优秀学子的创业经历不仅激发了学生们追求卓越的信心,也坚定了他们创新创业、投身实践的决心。
近年来,九江职业大学精心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石榴园以及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组织各族学生弘扬劳动精神,用“绿色”教育培育核心素养。
“古色”搭台 文化唱戏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在琵琶亭景区内,师生们参观楼内主题展览,了解白居易在江州的生活与诗文创作经历,来自2023级语教2班的土家族学生罗家欣感慨地说:“以前我对九江的历史文化了解不多,但今天参观了琵琶亭后,我被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吸引。九江这座城市不仅景色美,还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不久前,学校组织各族学生代表前往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色”实践教育基地——万里茶道茶学院,开展“传统文化润心田 民族团结一家亲”沉浸式茶艺体验活动。在茶艺教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万里茶道茶学院,详细了解了茶叶的品种等级、茶具使用与茶道礼仪。在参观学习中,同学们认真聆听茶艺起源故事,并亲自体验泡茶、品茶,充分感受中国茶文化魅力。
“古色”活动的开展,让各族学生们体验了一场传统文化之旅,激发了各族学生对中国传统茶文化兴趣,促进了各族学子交往交流交融。
“特色”教育 工匠精神
近年来,九江职业大学成立了向东工作室和向东劳模创新工作室,并打造建设了天工制作坊,开展了“名匠劳模”进校园宣讲活动,教育引导各族学生走近劳模、了解劳模、学习劳模,进一步弘扬和传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各族学生在追逐中国梦的过程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天工制作坊建设场馆面积约1300平方米,包括陶艺工坊、占绍林陶艺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景泰蓝工坊、版画工坊、扎染工坊、手工工坊、漆画工坊、创客空间、展示馆九个部分。
“特色”教育促进全方位育人,推动新时代民族团结教育见行见效。一直以来,九江职业大学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师生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示范单位创建工作,不断增强“五个认同”,让民族团结进步的“石榴花”在校园绚烂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