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月 许柱胜
近年来,瑞昌市武蛟乡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力打造助学、助老、助残、助困“四助”民生品牌工程,创新实施“五个一”举措,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办好民生小事,向“暖”而进,让民生幸福触手可及。
组建“一支队伍”
在武蛟乡,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穿着红马甲,从田间地头到百姓屋内,既当政策“宣传员”,又当安全“巡察员”、纠纷“调解员”,还是公益“服务员”。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这抹红色。近年来,该乡汇聚近百名党员干部,组建了一支“铁肩膀”志愿服务队。他们用朴实的“乡音”,接地气的“土话”将党的好政策传入千家万户;他们积极响应“进百姓门、排千企忧、暖万家心”干部作风大提升活动,做到“三必访”“三必听”,把群众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放在心上,一件一件抓落实,以“铁肩膀”担当和“实打实”付出,切实解决群众、企业急难愁盼问题;他们开展“助农采棉”“助农播种”等助农服务系列活动……这支队伍将实事、好事办到了群众的心坎上。
设立“一笔资金”
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在2019年成功设立武蛟乡教育基金。五年来,在武蛟乡贤和爱心企业等社会力量的积极响应下,该基金筹集资金近160万元,每年举办奖助学金发放仪式,助力武蛟学子圆梦成才。2024年6月,武蛟乡商会正式成立,通过发动“和美武蛟‘益’起行”活动倡议,募集和美基金17.8万元,再次向42名武蛟学子发放奖助学金12.2万元,激励学子逐梦未来、回报家乡。基金的设立,彰显了乡党委、政府着力改善民生、促进乡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心与情怀,架起了一座“连心桥”,连接爱心与需求,传递温暖与希望。
搭建“一个车间”
“真想不到我这个年纪能在家门口上班,还能照顾小孩上学。”家住大桥村的张大娘高兴地说。2023年,该乡将老供销社厂房打造成乡村振兴就业示范车间,为乡村闲置劳动力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车间内,荣川木业的家具生产加工业务如火如荼,不仅有效利用了闲置资源,还直接吸纳了2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村民们在这里找到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了不出远门就挣到钱、学到技术;同时,根据工序、部位的不同,员工按件计酬,多劳多得,自主灵活安排上班时间,可兼顾家庭与工作。
提供“一顿午餐”
以往,武蛟小学的学生们常常需要徒步回家就餐或由家长送餐,不仅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2020年9月,该乡正式引进“免费午餐”项目,积极与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对接,先后采取“3+1”“3+1.5”“5+N”模式实施,确保项目的实施与持续运营,让武蛟小学近百名学生告别了需徒步回家就餐或由家长送餐的困境,在校能吃上热气腾腾的免费午餐。在此基础上,乡政府每年配套出资7万元人民币,保障厨师工资、水电燃气等必要开支。“5+N”免费午餐项目的实施,解决了留守儿童家庭“开火难”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温暖了孩子们的胃,更温暖了老百姓的心。
建好“一个平台”
小寒时节,走进灌湖村“一老一小幸福院”,只见庭院开阔温馨,休闲娱乐区域功能齐全,食堂餐厅整洁干净。活动室内,老人们正在下象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不时还有老人携伴前来。该“幸福院”由村小改建,设有“一站二堂三室”,即健康驿站,幸福食堂和四点半课堂,图书室、娱乐室、爱心理发室,还设置了宣传栏、体育运动及游乐场、代加工车间、小菜园,可同时接纳百余名老人、儿童在此活动。“幸福院”采取互助养老模式,政府给予一定补贴,让“老有颐养、幼有善育”。此外,武蛟乡数次与九江职业大学“向东班”携手,分别在辖区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精心策划并启动了“青苗课堂”暑期爱心支教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开展思想引导、课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等服务活动,帮助学生度过一个安全、快乐、有意义的假期。“幸福院”已然成为乡村振兴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一老一小”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