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着春节的脚步,我市各地群众通过感受非遗魅力、体验民俗文化以及歌舞互动,共同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一场场精心烹制的文化大餐,丰富群众的节日生活,其中蕴含的乡愁年味也伴随着你我温暖前行……
德安 糍粑有滋味
糍粑是南方过年必不可少的美食,寓意团圆、甜蜜。临近年关,很多人家中都会制作糍粑,象征着一家人和和睦睦、幸福吉祥。德安县传承粑俗文化,既是对“民以食为天”的生动诠释,又是对“水稻之父”袁隆平最好的纪念。
近日,宝塔乡团山村开展“冬日暖阳,糍粑飘香”文明实践活动。村民们从凌晨3时到中午12时忙着打糍粑,先泡好糯米,蒸熟后倒入碓窝,双手紧握木杵,你一下我一下地在石臼中轮番倒腾。随着木杵一次次捶打,糯米饭渐渐变得软糯,变成一团富有弹性的糍粑。现场的人边吃边聊,其乐融融,笑声不断,营造了邻里和谐友爱的氛围。
1月15日,爱民乡在红岩村开展“印传统年粑,品新年滋味”新年主题活动。志愿者们将准备好的糯米粉、馅料食材、调味品、印子粑模具等材料一一摆放在桌上,擅长制作印子粑的老手艺人有条不紊地和面、炒制馅料。一切准备就绪后,大家一同围坐在桌子边。志愿者认真看着老人们示范怎样将馅料完美地包裹在面团中,再用印子粑模具印出精美的图案。大家纷纷动手尝试,交流各自的经验和心得,现场欢声笑语,气氛十分融洽。活动结束后,志愿者们将一部分印子粑送到了村民手中。(贾 慧 付 铃 文/摄)
柴桑区 山歌表心声
流传于柴桑区城门乡以及马回岭镇、狮子镇、城子镇、新塘乡等地的传统民歌,在当地群众中习惯称为城门山歌,千百年来人们在劳动生活中,口传心授,代代相传。山歌题材广泛,以激发人们劳动热情、生活感情、男女爱情为主要内容。山歌乡韵浓郁,艺术感染力强,演唱起来朗朗上口。形式分高腔、平腔、低腔,因其每首歌中只出现三个音,故又称三声腔、三音山歌,演唱形式极其简单,而歌词内容又十分丰富,语调自然流畅,内容纯朴感人。2011年5月23日,九江城门山歌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里湖新区赛城湖街道塔水桥村村民韦桂花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前不久,城门街道举行迎新文艺汇演,除了歌舞表演、乐器演奏、戏曲等多种节目之外,独具特色的城门山歌也在此次汇演中亮相,展现了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热爱。
此外,近日新塘乡也组织开展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山歌传唱宣传教育活动,邀请当地知名的山歌手和文艺团体,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山歌,将党的政策和历史故事融入歌词之中,生动讴歌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和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党的政策像春风,吹绿乡村产业兴。田亩生金生活美,致富路上步不停。”老艺人质朴的嗓音,唱出乡村振兴的蜕变。 (余先霞 谈萌萌 文/摄)
武宁 采茶戏受热捧
武宁境内盛产茶叶,由于当地有采茶歌流行,渐渐形成了采茶小戏。每年春节,当地村民载歌载舞唱采茶戏,欢欢乐乐过大年。武宁采茶戏现有大小型剧目150余种,多数为民间传说题材的文戏,其中也有少量的武戏。该戏的唱腔可分正腔、花腔、杂调三大类,它们是民间音乐语言和民间文学语言的有机结合,唱腔优美、通俗易懂、有浓郁的地方气息。武宁采茶戏是江西省四大传统戏曲剧种之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日,武宁县鲁溪镇联合镇新艺采茶戏剧团走进镇敬老院,为老人们带去一场精彩纷呈的爱心慰问演出。当熟悉而悠扬的采茶戏曲调响起,老人们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戏剧团精心准备了经典的采茶戏选段,演员们用精湛的演技、婉转的唱腔,将一个个故事生动地演绎出来。舞台上,演员们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极具感染力;舞台下,老人们看得全神贯注,时而轻声哼唱,时而鼓掌叫好,沉浸在这充满家乡韵味的表演中。此次爱心慰问演出,不仅丰富了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温暖,也让采茶戏这一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黎 晴 文/摄)
都昌 “打岔伞”玩得欢
传统舞蹈“打岔伞”流传于都昌县大港镇、鸣山乡、蔡岭镇等地。据老艺人介绍:隋末大批河南商丘人因躲避战乱而迁到江西。到了清光绪年间,每年的上元灯节,彭姓族人扎上伞灯、敲起竹板、挥舞彩巾,又唱又跳闹花灯,“打岔伞”变得尤为兴盛,2010年6月列入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此外,从腊月二十七至大年三十,都昌县天天都有人“完年”,酒菜为一年中最盛。有家族中午过年,图个正阳开泰;有家族半夜过年,图个新元丰盛;但多数人晚上过年。从正月初八起,就有龙灯上路,伴随龙灯往往还有划旱船、夹蚌壳、踩高跷、舞狮子、演地戏等多种艺术表演。
近日,都昌县文化馆承办的“戏曲连乡村,文化庆新年”主题送戏下乡活动在周溪镇泗山村汪家开展。活动当天,演员们身着精美的戏服,以精湛的演技和饱满的热情,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的戏曲表演。演员们用生动的表演展现了传统戏曲的魅力,一颦一笑、一唱一和,都深深地吸引着观众的目光,赢得了阵阵掌声。在演出过程中,演员们还积极与观众互动,介绍戏曲知识,让观众更加了解和热爱传统戏曲文化。(于华良/文 张项理/摄)
湖口 草龙庆丰年
湖口草龙多流行于湖口县流泗镇、张青乡、大垅乡等地。相传清雍正庚戌年(1730年),张青吴十一房村民为祈求太平,驱邪除秽,保佑安康,编扎一条草龙,称“平安龙”。1985年,流泗村民喻芳泽师从周云开,传承草龙编扎手艺,并不断创新发展完善编制草龙的整套艺术,成为编扎湖口草龙的传承人。
湖口草龙的编扎工艺要求选料精致优良,制作精细巧妙,采用编、插、织、嵌、镶、绕、缠、悬、挂、空、别、剔、镂、透等多种手工技巧,分别编织龙头、龙须、龙舌、龙牙、龙身、龙鳞、龙节、龙尾等部分,组成形态为狮头、鹿角、鹰爪、蛇身、鱼尾的整条草龙。
除编扎工艺考究外,舞龙技艺也颇具特色。草龙像民间制作的其他布龙、纸龙、板龙、竹龙一样,常常出现在庙会、喜庆佳节等场面。2006年6月,湖口草龙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3月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前后,湖口县许多乡镇举行舞草龙活动,在舞龙者的精湛演绎下,草龙展现出栩栩如生的姿态,“咬、游、逗、盘”一气呵成——龙头灵活地上下左右转动,宛如在洞察世间万象;龙口一开一合,仿佛在吞吐祥瑞之气;龙身翻转腾挪,恰似蛟龙出海,气势恢宏,尽显磅礴之势。舞草龙,不仅传承和弘扬了地方传统文化,更是劳动人民庆祝丰收喜迎新年、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生活富足安康的重要方式。(柳智昭 文/摄)
瑞昌 剪纸呈吉祥
瑞昌剪纸艺术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可上溯到汉晋年间,经过1000多年无数艺人的传承与糅合,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性和风格。剪纸以剪刀为工具,阴、阳剪法俱用,以简练优美、构图匀称、造型生动及剪法明快为特点。每逢春节,当地村民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厅堂居室剪纸拉花。大部分人家通过张贴“梅兰竹菊、莲藕荷花、金鸡报晓、鱼跃龙门”等剪纸图案,预祝新年吉祥、万事如意、年年有余、四季平安、迎春纳福等美好愿望。瑞昌剪纸除了用于传统民俗外,现代生活中也运用广泛。一幅好的剪纸,既可作门窗、顶棚、箩筐、家具的装饰,也可作枕套、鞋面、门帘、桌布的绣样。2008年,瑞昌艺人用他们的心血精心创作了众多作品,并结集《为奥运喝彩-瑞昌剪纸精品集》出版。
近日,瑞昌市第四幼儿园以“非遗里的中国娃”为主题开展迎新年活动,将瑞昌本土的非遗文化剪纸、青铜、竹编等巧妙融入其中,为孩子们和家长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深度体验瑞昌文化的魅力。
(魏东升 本报记者 张 驰 文/摄)
彭泽 “赶野猫”驱病疫
在彭泽县黄花镇新民、东红、黄坂等村,至今保留着一种奇特的乡村风俗——“赶野猫”。据当地人介绍,“赶野猫”是一种原生态的驱逐病疫、祈求平安的民间习俗,从古代用傩驱逐病疫的仪式中沿袭、演变而成的,被列入九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赶野猫”的时间是在每年正月初七,先由村中老年人选出5名十四、十五岁的男孩,在祠堂里为他们戴上面具或画上花脸,头绑红巾,穿上特定红色马褂,装扮成“五猖兵马”,分别代表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的“神”,专门负责驱逐病疫。装束完毕,孩子们挥舞钢叉,嘴里念念有词,大人敲锣打鼓,开始挨家挨户“抄家”,“前门进、后门出”,将屋中的晦气驱除出户。村民通过“赶野猫”习俗,用纯正的乡土味和浓郁的年俗风,给新的一年呈上了最具仪式感的节庆活动,让年过得更有滋味、更有盼头。(张 程 文/摄)
庐山市 西河戏很叫座
西河戏是庐山市的传统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诞生于清嘉庆道光年间,流行于原星子县(今庐山市)以及德安县、柴桑区一带,旋律高亢奔放、浑厚质朴,唱腔为板式体,以西皮、二黄为基本声调,并兼有青阳高腔、渔歌、民间小调等,唱腔拖腔较短,中间夹有衬字,唱词多为七字句、十字段,用嗓为“生、旦、净”三种。台词念白多乡音俚语,服装古色古香,表演古朴夸张。武打中的“搏手”动手刚健、姿态优美,多由民间拳术变化而来。西河戏的剧目多为历史袍带戏,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集中于三国、隋、唐、宋等朝代,内容崇尚忠、义、廉、孝,表演形式较为固定。
年味渐浓,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喜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近日,蛟塘镇组织开展西河戏迎新春活动,《全家福》《青石岭》《金霞关》《黄桂英下山》《二龙关》《玉泉山》等经典剧目轮番上演,金枝、辛月娥、黄桂英等经典角色被演绎得深入人心。演员和观众沉浸其中,演得起劲、看得有味,现场气氛十分热烈。(李巧云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