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九动梦工厂、“庐山天下悠”展示馆、大中路历史文化街区、瑞昌铜岭铜矿考古遗址博物馆、狄公楼、五柳书院等建成运营;荣获国家级非遗保护示范基地等国字号文旅品牌25项(个)……九江大地上,文旅攻坚行动以破茧之势重塑“诗与远方”的当代价值。
随着“文旅攻坚行动”的深入实施,九江的厚重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建设文化强市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
文明是一座城市最美的名片。
九江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植于社会的沃土里,深藏于百姓的行为举止间。
这一年,文明创建见行见效。
“最美”风景成为一种现象。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大力开展“三不一提升,共建美好家园”行动,闯红灯、骑车逆行等交通违法行为下降80%以上,头盔佩戴率在公安部抽查中位列全国第一,遛狗不牵绳等不文明行为基本杜绝,推动形成了“创文明城、做文明人”的广泛共识。
弘扬时代新风新貌。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乡风文明三年专项行动,大力整治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开展移风易俗集体婚礼、文艺节目巡演等主题活动480余场,为九江的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
大力弘扬榜样力量。2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4人上榜“江西好人榜”、10人获评“九江好人”,这些先进典型如同一面面旗帜,引领着全市人民向上向善,让文明之花在浔城大地处处绽放。
向上向善,美美与共。文明创建的硕果,让九江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色不断被擦亮。
六
传承文化基因,延续文化根脉,是九江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
激发文化活力,是九江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这一年,文艺创作出新出彩。
由九江市委宣传部、德安县委宣传部联合打造的广播剧《禾下乘凉梦》、我市网络作家何健创作的科幻网络小说《我们生活在南京》获评中宣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这是我市原创作品首次获此殊荣,取得历史性突破;市融媒体中心承制的人文纪录片《鱼面》入围第四届亚洲国际青年电影节最佳纪录短片奖、长篇通讯《九江:向江图强》荣获全国党刊2023年度优秀稿件一等奖;黄梅戏《只为乡愁》荣获第十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优秀剧目;打造赣剧《黄庭坚》、歌舞剧《陶渊明》;推进打造江西诗派、庐山画派、样式雷等文化品牌,实现“一县一品”全覆盖……脚踏赣北大地,我市广大文艺工作者用心用情,坚持时代性和人民性的创作方向,创作出一个个动人情、润人心的精品力作,尽显家国情怀。
这些精品力作的背后,是九江对文艺创作的大力支持和对文化人才的悉心培养。近年来,九江持续构建文艺精品创作最优生态,文艺精品创作组织体系、引导体系、激励体系不断完善,逐步形成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的良好格局。
七
文化为民,文化惠民。
丰富文化供给,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是九江文化发展的落脚点。
这一年,文化惠民浸润民心。
全市组织开展“百团汇演·礼赞长江”2024长江经济带优秀文艺团队展演、第三届长江经济带文旅消费季、“九江有‘好巳’”跨年夜等一系列文旅活动2000余项,常态化开展“每周有戏”等演出活动,惠及群众2500余万人次;建成第二批省级星级文明实践中心(所、站)303个,升级改造文明实践站80个,累计开展文明实践活动6.6万场次,惠及群众近420万人次。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进来、乐在其中,共述文化之韵、共享文化之美。当广大民众点点滴滴的“小确幸”汇聚成一座城市的“大幸福”,近悦远来,浔城之“美”,也便有了更多内涵,更加令人神往。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更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九江用丰富的文化活动、高品质的文化供给,不断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文明如潮,浩荡弦歌。
新征程上,九江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文化自信,勇担文化使命,助力九江高质量发展,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九江篇章贡献更大的力量。
(执笔:本报记者 张 雷 张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