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铭欢 文/摄
惊蛰过后,春雷响,万物长,正是春耕春管的好时节。柴桑区城子镇抢抓农时,打好春耕生产“主动仗”。
大棚里“苗”绘希望
近日,白马湖村育苗大棚内,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农户们忙着铺设穴盘,装基质、撒种、浇水、覆土,各道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据悉,本轮种植玉米120余亩,采用大棚育苗、地膜覆盖的方式,做好控温和水肥管理,可让玉米提前上市,促进增收。该大棚是白马湖村乡村振兴产业项目,以“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每年可带动周边农户就业1000余人次,年收益亩均1500元。近年来,该大棚基地积极探索土地综合利用,在玉米采收后期,将兼种棉花,实现“一棚多用”,进一步激活土地效益。目前,第一批玉米种子已发芽,嫩绿的秧苗正吐着春天的希望。
无人机“飞”同凡响
随着无人机进行种子撒播,彭湾村的100亩土地正迎来新的生产周期。采用无人机方式进行播种,既可改变传统方式劳动强度大、费时长、成本高的问题,又可有效减少漏播重播,确保种子均匀分布,提高播种效率。现场的一位种植户说:“现在有了无人机,撒种子不用弯腰,只要操作机器飞一趟就可以,非常方便。”当前,无人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除播种外,还可实现农药化肥的定量喷洒作业,监测田间作物生长情况等。田间地头的新质生产力,打破了粗放的传统模式制约,使农业种植迈向精准化、现代化。该镇也将积极探索“低空经济+农业”模式,让新技术应用更加规范化、专业化。
黄土地“耕”加精彩
在赤湖村300亩的农田里,农机手驾驶着旋耕机平整土地,拉开了高粱种植的春日序幕。早在备耕前期,技术人员已对农机进行维修保养,确保农机安全健康上岗。高效实用的农机极大提高了翻耕效率,进一步改善了土壤结构,并将地表秸秆等埋入地下,提高土壤肥力,让种植户底气更足、信心更足。农田成方,水渠相连,勾画出土地立体的筋骨。随着泥土翻飞,沃野吐新,正渐渐舒展开春日的活力。
该镇将加强耕地资源利用和农业科技学习应用,积极为农事生产注入新动能,用草木的气息摇响丰收的信号,谱绘科技和自然和谐交融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