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湖口的趣缘 2025年03月26日

  谭振江

  湖口,古称彭蠡之口,位于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处。京杭大运河开通后,自北向南逆长江而上,途经鄱阳湖、赣江,翻越大庾岭可达岭南。历史上,无数的文人墨客、王侯将相、商贾游侠,或系舟于此寻幽访胜,或在此为官造福一方,或在此鏖战成就霸业,留下了绚烂的历史篇章以及逸闻趣事。其中,苏东坡与湖口之缘就颇为有趣。

  宋元丰七年(1084),苏东坡由黄州团练副使调往汝州的途中,送长子苏迈赴饶州德兴县任职,首次途经湖口,并探游石钟山,写下名篇《石钟山记》。石钟山之名最早见于桑钦著《水经》:“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解释石钟山是因“水石相搏,声若洪钟”的缘故而得名。唐代李渤曾“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有铜铁之异”,因此认为石钟山是因山石而得名。李渤所称“双石”似是上下石钟山的统称,所以才有“南声函胡,北声清越”之说。苏东坡却对此不以为然。他于月夜泛舟绝壁下,发现石在水中确能发声,“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不料后世也有人质疑苏东坡这种以音定名之说。曾占据过石钟山的曾国藩等人认为是因“山中空,形如钟”,主张以形定名。而今人的共识则是认为,石钟山之名在于综合声形石等因素而来。

  第二次,绍圣元年(1094),苏东坡被贬岭南惠州,再次途经湖口。他结识了湖口人李正臣,见识到形似九华山“异石九峰” 的盆景。对此,他颇为赏识,将其命名为“壶中九华”(放置如盆的壶中)并且赋诗。诗前小序谈道:“湖口人李正臣,蓄异石九峰,玲珑宛转,若窗棂然。予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为偶,方南迁未暇也。名之曰壶中九华,且以诗记之。”“仇池石”是苏东坡另一心爱的盆景。若购得便可成对,但因举家南迁而一时顾不上。

  第三次,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东坡被赦免从海南北归,又一次途经湖口。他想重觅当年的“壶中九华”,但该物已易他主。在懊丧之余又步原韵续了一诗,“尤物已随清梦断,真形犹在画图中。”一方面慨叹宝物已失;另一方面又庆幸“归来晚岁同元亮”。苏东坡自比元亮(渊明)弃官而归。一语成谶。这年六月,他“梦断”于常州。第二年,“苏门学子”黄庭坚也途经湖口,在与李正臣相见时,读到了苏东坡的题诗,为之嘘唏不已。于是,他步苏诗原韵而赋诗。颈联诗云:“能回赵璧人安在?已入南柯梦不通。”如同完璧已归赵,但却是阴阳两隔恍若梦境。

  苏东坡三顾湖口,除写下名扬天下的《石钟山记》外,还写有《上观音阁》《石钟山》等诗篇。其中,《石钟山》诗云:

  爱此江湖幽,维舟坐终日。

  本从玩化理,不是荒游逸。

  苏东坡经黄州几年身心的锤炼,思想境界与艺术造诣已有质的飞跃。他对江湖幽远深邃的彭蠡湖口流连不已,以至于“维舟坐终日”,玩味山川万物的造化之妙。

  此外,苏东坡对湖口另一风景奇观鞋山也有题咏。鞋山,屹立于石钟山西南的鄱阳湖中。因形似鞋而得名。《水经》中曾有“孤石,介立大湖中”的描述。唐代诗人张九龄在《彭蠡湖上》诗中描绘的“孤石当阴术”与“一水云际飞”酷似鞋山景象。只是当时未有“鞋山”的称谓而已。鞋山西望匡庐如巍峨的屏障。它又因与长江彭泽段的小孤山遥相呼应,而又称大孤山。苏东坡曾题诗合称其为“峨峨两烟鬟”。大小孤山犹如是梳妆镜般水面上一双迷蒙的发髻。由此可见他对彭蠡湖口心仪之甚。殊不知,湖口正是他的精神偶像陶渊明昔日为官之地。

  陶渊明年轻时有济世大志,几次出仕皆因与污浊的氛围不合而告退。41岁时,他谋得彭泽县令一职。彭泽,即彭蠡之泽。古彭泽县治中心在今湖口县(南唐置县)均桥镇小凰山北。陶渊明性情本真,不愿献媚督邮,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只干了八十多天便自此挂冠归田。在湖口为官虽短,但“陶彭泽”“陶令”的风范却为后人追慕。

  同声相应。如果说陶渊明是因厌恶而不愿同流合污的话,而苏东坡却因孤傲成了党派纷争的牺牲品。他被贬黄州之时,专门拜谒了仅一江之隔的江州渊明祠,寻访渊明的后裔。他不仅称“渊明吾所师”,而且在词中感叹:“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罕见地把渊明当作自己的前身。陶渊明归隐而躬耕,苏东坡也因滑落谷底而劳作,故以渊明“私淑弟子”为荣。他曾对弟弟苏辙说,喜欢陶渊明的诗就像喜欢他的为人一样。因此,晚年倾情和了一百多首陶诗,对其景仰可见一斑。

  苏东坡与湖口的机缘巧合,冥冥中似是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