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慧超
生态环境保护与营商环境优化如何同频共振?市生态环境局党委书记、局长张南给出答案:“既要守住绿水青山的底线,更要铺就企业发展的快车道!”优化营商环境是推动九江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生态环境部门既要当好“监督员”,更要做好“服务员”,市生态环境局以“环境要素精准护航、审批服务极速通达、监管执法刚柔相济”等硬举措为核心,助力企业在绿色发展的赛道上轻装快跑,推动生态“含绿量”与发展“含金量”双向赋能。
全市进一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动员大会召开后,全市生态环境部门立即做出反应,召开专题党委会,第一时间传达全市动员大会的相关精神,就环评效能、排污权储备交易、执法“有温度”等部署下一步工作。张南在接受市融媒体中心记者专访时表示,市生态环境部门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制定了多条“干货”政策。
要素保障“好项目”,充足要素储备,推进排污权交易,开展排污权融资抵押,全力保障企业高质量项目建设环境要素资源。跑出环评“加速度”,市生态环境局成立了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服务专班,开展环评审批全过程帮扶,实施评估、联审、公示等环节并联式办理、一条链审批,打造全省一流环评审批营商环境品牌,对纳入“三大攻坚战”的重点项目,在材料齐全的前提下环评审批时间压缩为20日内。规范执法“少检查”,加强生态环境领域涉企行政合规指导,开展跨部门联合执法检查,避免重复检查、多头执法,取消简化管理排污许可单位自行监测检查中的抽测和比对监测。监管执法“有温情”,严格执行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四项清单,对于11种首次违法行为、25种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并动态更新完善清单,大力推行非现场、无感式执法,做到无事不扰。数据共享“减负担”,健全工业园区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免费提供环境监测数据,降低企业资金和时间成本。助力企业“修信用”,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书》7日内,同步送达《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告知书》《生态环境领域企业合规建设提示书》,帮助企业快速修复信用,指导企业合规经营。(下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