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 牧
映山红绽放时,我开启了难忘的红色之旅——寻访于都。
于都的春天,鲜花开满山坡,耀眼夺目的当数山坳里那一丛丛、一簇簇的映山红,它是红军血染的风采,是红军怒放的生命。
当我来到长征渡口第一桥——于都河大桥时,不禁想起当年于都百姓心向红军,拆掉自家门板、床板、家具、老人备用的棺材板,连夜搭浮桥帮助红军过河的场景。这是一座连心桥,它托住了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使命,于都河水流淌的是红军精神的不屈血脉。
遥想当年,86000名红军将士渡过于都河浮桥时的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历史场景,撼人心魄。红军烈士江治华创作的那首《红军阿哥你慢慢走》的红歌,萦绕耳畔,叩人心扉,生动再现了当年红军与百姓的血肉深情。
在长征前夕毛主席曾经小住过的旧居前,我遇见一位老人,穿着一件带有枪眼破洞的军装,头戴一顶镶有五角星的八角帽。老人噙着泪水告诉我:“当时于都4个人中就有一名红军,支前参战的有10万人啊,我家兄弟5人全部是红军,就我活下来了。”那天是清明节,老人说:“常想起我的红军战友兄弟们……”
参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聆听解说员讲述着红军的感人故事,不禁热泪盈眶,心潮难平。信仰的力量,让30万于都人民共同守护着一个惊天秘密——震惊世界的长征从这里开始,跋涉千山万水、历尽千难万险,最后到达陕北,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再也无法兑现与父母、与妻子、与儿女许下的“等着我,打完仗我就回来!”的诺言,有的倒在湘江岸边,有的倒在雪山草地,有的倒在胜利前最后一刻……他们英勇悲壮地倒下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却燎原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于都母亲钟招子有10个儿子,其中的8个当了红军,参加长征,身边只留下两个最年幼的孩子。离别前,钟阿婆将儿子们的军装都仔细整理好,她抚摸着每个儿子的头,反复叮嘱:“你们不要想妈,妈等你们打胜仗回来啊!”这一等,就是15年,于都城解放了,钟阿婆盼星星盼月亮,还是没有盼到儿子们回来,这位哭瞎双眼的伟大母亲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段屋乡寒信村村民肖南斗的爷爷,当时是村中打草鞋的鞋匠,家里存放的200双草鞋,原本准备卖掉给妻子治病,得知红军需要支援后,他毫不犹豫地将草鞋连夜送到红军战士手中,甚至还将自己脚上穿的那双鞋脱了下来。许多红一军团的年轻战士,就是穿着他打的草鞋,走完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
伫立于都河边,我和家人向渡口献上一束鲜花,感恩渡口当年为红军转战长征所承载的伟大历史使命。
华灯初上,夜未央。古色古香的老城区拥抱着贡江进入流光溢彩的夜生活,新区老区融为一体,仿佛在历史与未来的巨人面前展开一场时空对话。新长征的号角激昂嘹亮,催人奋进,陪同我的于都老表自豪地说:“如今大桥四通八达,老区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目之所及,逐梦正当时,一如当年渡河红军所愿。渡口边的老榕树仿佛一位老红军战士,正深情地守护脚下这片红色的沃土。于都人民的革命历史化为一片火红的云霞,一片盛开的映山红,绽放青春的气息,演绎于都“无边光景时时新,处处都是丰收景。”
车子启动了。告别于都,透过车窗,我向杨成武上将题字的“长征渡口”石碑,致以庄严的注目礼。一路上,我一直在思考:长征出发地为什么选择于都?后来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它有一腔不畏艰难,视死如归的热血;它有义薄云天的情怀和坚如磐石的信仰;它有一颗对党忠诚,永不变色的红心。
春到于都别样红。映山红开了,她品质高洁,不嫌山瘠土贫,哪怕是悬崖峭壁,也能顽强地扎根其中,蓬勃出翠绿的枝叶,任凭风霜雨雪,凝聚起坚韧的精神,把根穿透在石缝崖壁,绽放山壑,红遍山岭,映照天地。怒放的映山红,撑起春的明媚,装点美好家园,也告慰这片红土地上洒下鲜血的无数英烈们。
于都,那一抹鲜艳的映山红,永远绽放在我的心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