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要求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构建科学、有效的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新模式。从课堂知识学习、日常健身锻炼和比赛竞技中多角度全维度地理解和感受体育与健康的意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树立学生的健康意识,达到提高核心素养、促进全方位发展的教学目标。
基础阶段:在“学”习中完善认知,掌握体育技能
识技能。小学阶段的学生刚开始接触系统的学习,没有建立完整的体育知识体系,所以教学的第一步是体育相关知识的传授,主要包括体育技能、竞技规则和健康知识。教材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已经进行了合理的划分,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和之前知识的掌握情况合理教学。
识挫折。体育相比其他学科,更容易发现学习的不足,在课堂的展示中就可以发现学生的动作掌握是否熟练、健康意识是否到位。这种及时的反馈可以帮助学生尽快纠正错误,对不同水平的同学制定不同的评分标准。在竞技类游戏中,除了获胜方,对于失败方也要进行鼓励和安慰,带领学生找出失败的原因,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为后期的学习找到方向。
识自我。体育锻炼是对学生从身体到心灵的影响,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发现自己的身体情况,明确了解自己的身体特点。其次,小学阶段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主要通过模仿进行学习,没有建立自我评价的意识,科学地引导他们透过行为发现自己的真实想法,客观地观察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方式,建立健康生活的认知。
进阶阶段:在“练”习中升华感悟,体验运动魅力
悟技能。“勤练”将体育锻炼带到生活中,日积月累地锻炼会使学生对运动场地、发力方式、合作方式等有了新的体会,通过量变引发质变,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感悟锻炼带来的身心变化,将运动技巧真正融入日常锻炼中,做到安全合理地运动。
悟挫折。认识挫折之后还需要引导学生建立不畏挫折、勇于挑战的信念。通过体育的及时反馈特性,针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辅导,并且设置与运动相关的游戏、竞技等项目,通过实际的运动完成,感受攻克挫折的喜悦。请学生讲述自己战胜挫折的办法和心路历程,鼓励他们在遇到挫折时发散思维,通过挑战和尝试战胜挫折。
悟自我。很多学生通过客观内省认识自己后会发现不足,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首先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不足,不因此产生自卑心理;其次认识到这种不足是短期的,可以通过锻炼学习发生变化;再次鼓励学生用积极向上的眼光来看待不足,将其作为学习的动力;最后,结合长板理论等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健全的价值观。
拓展阶段:在比“赛”中享受成就,发扬竞技精神
享技能。比赛是检验学生体育技能掌握情况的重要手段,“常赛”的理念将比赛日常化、小规模化、简易化,通过灵活的比赛方式、及时的评价反馈、直观的比赛成绩随时检验教学成果。相比于日常教学,比赛更利于刺激学生领悟和分享。比赛需要学生比平时更加集中精神,通过高度的专注,享受运动带来的力量、速度和合作体验。
享挫折。频繁的比赛帮助学生建立了更加清晰的竞技目标,也更容易让学生遇到挫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进步,将挫折视为进步的方向,通过重复训练与竞赛,帮助学生接纳“失败是过程而非终点”,形成“尝试-反思-再尝试”的积极思维模式。
享自我。直面自身不足,接受自身不足,帮助学生在建立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摆脱自我中心意识,做到客观、公正、全面。对学生的个人发展而言,审视自己不被外界的评价所困惑,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能够与自己和解,肯定自己的优点,享受取悦自己,挑战自己的缺点,通过有针对性地改进,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九江小学 冯子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