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山下觅良“机” 2025年04月16日

  鸡鸭鹅在林间悠闲觅食(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朱守敏 本报记者 王红旗

  “今天凌晨,我给港口街镇的一家酒店送去30多只鸡。现在订单已经排到下周了,一点不愁销。”清明节后的一天,在柴桑区新塘乡紫荆村紫荆山下养鸡的鸡倌梁先宝领着记者一行走进他的大宝家庭养殖农场,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田园山水图——成群的土鸡在林间悠闲觅食,堰塘中鸭群恣意游弋划出水波,务工人员正忙着将清晨收捡的鸡蛋装箱,一切都是那么和谐。

  讲起自己养鸡这些事,梁先宝很带劲。他是港口街镇人,曾是搭建钢结构大棚的工人。2022年政府推进林权制改革鼓励发展林下经济,他抓住良机,在新塘乡紫荆村租用舅舅的老宅,投资30余万元创办家庭养殖农场,依托紫荆村山林发展林下养殖业。“山林就是散养土鸡的天然运动场!”他介绍:白天让鸡群在林间自主觅食松子、昆虫,中途投喂适量玉米等杂粮,傍晚鸡群自然归巢。这种仿野生养殖模式不仅能降低饲料成本,饲养出来的鸡还肉质鲜美,吃起来香且有嚼劲,备受市场青睐。

  讲到扩大养殖规模,梁先宝扳着手指头和记者“数”说:继创办家庭养殖农场当年投放鸡鸭苗各4000只,散养几个月成鸡、成鸭全部售罄之后,次年各追加采购2000只半成品鸡鸭均销售一空,今年鸡鸭苗投放量已分别达8000只,还增养了2000只鹅,满足广大客户所需。说话间,梁先宝的手机微信“嘀!嘀!嘀!”响个不停,他的“山林鲜货”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已经打开了销路。产品销往九江市区20余家酒店及周边农庄,借助冷链物流实现周边县市当日直达,还在瑞昌城区经营两家实体门店做起零售生意,事业做得风生水起。站在松涛阵阵的山坡上,梁先宝指着新建的自动化投喂设备说:“明年我打算把养殖规模扩大到20000只左右,计划在堰塘放养些鱼苗,发展‘林禽+水产’立体养殖模式,形成林下鸡鸣、堰塘鸭游、水下鱼跃的生态循环,逐步将这片曾经沉寂的山林‘点绿成金’”。

  据了解,大宝家庭养殖农场仅仅是紫荆村深化集体林权制改革做好生态价值转换“大文章”成功实践的一个缩影。村两委通过放活林地经营权,引导农户发展林禽、林药等特色产业,已建成多个标准化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带动农户增收。紫荆村党支部书记曾庆文说:“我们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因地制宜培育‘一林多产’模式,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