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校园安全治理新模式 ——市七中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侧记 2025年04月24日

  张 镇

  校园安全稳定是教育发展的坚固防线,是师生安心教学、快乐成长的坚实保障。近年来,市七中秉承“安全预防、科技赋能、教育宣传、多方协作”的理念,创新构建全方位的安全工作体系,开辟了独具特色的校园安全治理新路径。

  主动出击 构建全链条安全体系

  安全问题,防微杜渐是关键。学校安稳办主动作为,成立了校园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工作,制定了《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起全链条安全体系。

  防欺凌,从“事后处置”迈向“前置预防”。校园欺凌隐蔽性强、危害性大,学校高度重视,由安稳办建立了“预防-发现-干预”的闭环机制,设立了班级“安全委员”制度,通过“每日安全日志”寻找潜在的校园欺凌线索,对高危学生进行“一对一”心理辅导,定期召开“拒绝欺凌”主题班会,有效遏制了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护校队,从“被动应急”到“主动守护”。组建了由青年男教师和学校保安组成的“护校队”,定期开展实战演练和培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周边环境治理,从“被动整治”到“主动共建”。针对校园周边摊贩占道经营、食品安全隐患等问题,学校安稳办与城管、市场监管部门等联动,对违规流动摊贩进行劝退和引导,改善了校园周边的环境秩序。

  防溺水,从“单向宣传”到“全域覆盖”。建立“学校+街道社区”协同管理模式,摸清学校周边水域数量和位置,联合街道和社区成立巡逻队,定期进行巡查;同时,对居住地距离水域300米范围内的学生加强宣传教育,确保他们充分了解溺水危害和预防措施。

  科技引领 打造智慧安全校园

  学校坚持科技引领,积极引入先进科技手段,推进校园安全建设。

  消防安全,从“单兵作战”到“专业护航”。实行“第三方专业力量+学校自主巡查”双轨机制,提升校园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与专业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派遣专业人员定期对重点区域进行消防设施检查、隐患排查等,开展应急演练指导。同时,学校安装了智能烟感报警系统、“智慧消防”监控装置,实现了数字化预警。

  监控覆盖,从“零散设置”到“系统布局”。针对原有的监控系统覆盖面不广、摄像头设置零散且设备老化等问题,学校对监控系统进行了升级,扩大了覆盖面,提高了画面清晰度。此外,学校安稳办积极与上级部门对接,争取资金支持,实现校园监控全覆盖。

  食品安全,既“明厨亮灶”又“数字化监管”。食品安全关系师生的饮食健康,学校成立食堂菜品检查队,每天检查采购的新鲜菜品,确保质量合格。食堂后厨安装了数字化视频监控系统,与省教育厅监管平台连接,实现全天候监管。

  加强宣传 提升师生安全素养

  学校加强校园安全宣传力度,努力增强师生安全意识。

  安全教育课程化,寓教于乐。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成为每位学生的必学课。通过主题班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等形式,传授安全知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

  安全演练常态化,提升实战能力。定期开展消防疏散、地震逃生、防暴恐等应急演练活动,确保每位师生能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反应、正确应对。

  安全宣传多样化,营造浓厚氛围。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推送安全知识,营造安全文化氛围;通过举办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激发师生参与热情。

  安全文化深入人心,家校共育安全之花。深化家校协作,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群等方式,推送安全知识,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

  多元联动 共筑安全防线

  校园安全不仅是学校安稳办的职责,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学校安稳办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共筑校园安全坚固防线。

  校内联动,责任分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安全共治”机制,安稳办与政教处、总务处、教务处等处室紧密合作,明确责任分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警校携手,从“单向管理”到“警校协同”。与交警部门合作,派出交警在上下学期间进行交通疏导,保障校园周边交通顺畅;与辖区派出所联系,派出民警在学校门口进行值守,保障学生人身安全。

  家校协同,法治教育形成合力。联合派出所开设“法治副校长课堂”,通过法律知识进校园、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增强学生法治观念。聘请法治班主任,设计班会方案,参与家访活动,向家长和学生普及安全法律法规,形成家校共防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