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完班级一天繁琐的事务,抬头一看,窗外灵童农庄里的果树在夜风里摇曳,月光透过枝叶的缝隙,在办公室的窗台上洒下细碎的光斑。月光下,总让我想起孩子们的眼睛——清澈、灵动、带着温度。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常常在这样静谧的时刻回望白昼的喧嚣,那些课间奔跑的身影、争执过后委屈的眼泪、突然举起的稚嫩手臂,还有藏在作业本里的歪歪扭扭的“老师我爱你”,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教育从来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而是与一个个鲜活生命的对话。
听见“沉默”里的声音
教室后排的角落里趴着一个女孩,名叫小欧。课堂上,她总是把课本竖起来挡住脸,埋头用画笔画着自己的世界。任课老师抱怨她作业潦草随性,同学说她“怪怪的”。直到某一天的午后,我在她课桌抽屉里发现了一本画满星空的水彩本——黑夜中,银河像流淌的牛奶,行星拖着长长的尾巴,角落里还用歪歪扭扭地写着:“我想变成彗星,飞得远远的。”
一天的课后,我坐在小欧身边,把《小王子》轻轻推过去:“听说你画出了B612星球?”她猛地抬头,眼睛滴溜溜地望着我。原来她父母离异,跟着外公外婆生活的她,把孤独都藏进了星空里。后来,我常在课堂上读她写的“星际童话”,优美灵动的文字和大胆的想象赢得了全班孩子的鼓掌。
教育不是修剪枝杈,而是找到每棵树生长的方向。小欧在作文里写道:“星星不说话,可是它们的光走了几亿年,来看我们!”
“裂开的花盆,也能开出花”
办公桌的透明桌垫下压着一张手工卡片,那是小罗送给我的“道歉信”。她因为偷拿了同学的文具被叫到办公室。任课老师摇头叹气:“没见过这么调皮的女生!”
“能帮老师给窗台上的绿植种子浇水吗?”我把喷壶递给她,小罗小心翼翼地拿起喷壶给种子浇水,并把有裂缝的花瓶用胶带粘好,突然哽咽地说:“爸爸都不听我解释,就丢掉了妈妈给我新买的文具,还用衣架抽我……”看着她抽搐的嘴唇,我突然明白了:那些“错误”的背后,是孩子说不出口的委屈。后来,我和她约定,每天中午由她过来给绿植种子浇水。当第一片新芽钻出泥土时,她在周记本上写道:“裂开的花盆,也能开出花!”
没有孩子天生愿意做“坏孩子”,正如没有种子拒绝生长一样。教育的意义,在于相信每粒种子都带着破土的力量。
作业本里的星光
每天清晨,总能在校门口看见一对祖孙的身影:爷爷佝偻着背,书包拎在他布满老茧的手上,生怕孩子背不起书包;孩子攥着爷爷的衣角,怯生生地走着。
这个孩子名叫小梦,在他的作业本里,总是被歪歪斜斜的“大、小、多、少”四个字铺满,而这几个字是这个被父母抛弃的特殊孩子仅会书写的汉字。年过七旬的爷爷用颤抖的手,一笔一划上百次地教着。
每当我接过虽然不漂亮、格式也不规范、但是一笔一划写满的作业本时,总会在评语栏画上一颗星星、批上“加油”二字。这不是对孩子作业简单的评判,而是对生命韧性的礼赞。
如今,小梦能主动整理书包,自己的名字也会写了。虽然写的字不多,但那些歪斜的笔画里,却饱含了一个小生命珍贵的品质。我相信:被爱浸润过的生命,终将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月光下的向日葵也会“走路”
办公室的灯光洒在桌上的周记本上,一个孩子在结尾写道:“你看,向日葵原来会‘走路’,他们在夜晚会偷偷跑出来,追着月光练习着舞蹈”。
我走到窗边,望着周围居民楼的点点灯火。每一扇亮灯的窗户里,或许都有正在生长的生命:写不出作文着急欲哭的孩子,用画笔画出自己“乌托邦”的孩子,一笔一划认真练字的孩子,拿着演讲稿、对着镜子一遍遍练习的孩子……他们不是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火把;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各有纹路的树木。
在这个被月光照亮的夜晚,我突然明白:教育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在洒满月光的天空中,看见每一颗星的点点光芒,洒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
(九江小学 蔡瑶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