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专业淬炼初心 用温情点亮生命 ——九江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护理团队守护纪实 2025年05月12日

  唐玲玉 李 芳

  在昼夜交替的无数个瞬间,九江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始终跃动着这样一群身影——她们,是急诊室里与死神竞速的“生命抢跑者”,分秒必争,托起心跳;是病房中传递温暖的“心灵治愈师”,柔声细语,抚平焦虑;是手术台上无影灯下的“隐形守护者”,精准操作,筑牢希望……这支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护理团队,以专业为笔,以仁心为墨,将南丁格尔的誓言,镌刻在每一次与生命同行的动人篇章里。

  生死时速 专业为盾筑防线

  “滴—滴—”凌晨三时,一阵刺耳的警报声划破急诊室的寂静。一位因急性心梗引发心脏骤停的患者被紧急推进抢救室,面色青紫,毫无意识。护士长庞玉连瞬间反应,高声下达指令:“开放气道,胸外按压,建立静脉通路!”话音未落,护士们如离弦之箭,迅速投入战斗。有人熟练地连接心电监护仪,有人精准地进行气管插管,有人快速抽取急救药物……她们配合默契,动作流畅,在分秒必争的黄金4分钟里,完成标准化的抢救流程,为患者构筑起守护生命的坚固防线。当患者恢复自主心跳的那一刻,豆大的汗珠顺着护士们的脸颊滚落,隔离衣后背完全湿透,一场生命争夺战取得了胜利。

  重症监护室(ICU)是一个用秒计算生命的战场。护士江思萍曾连续72小时守护一位多脏器衰竭的患者。监护仪的每一次报警都让她的神经瞬间紧绷。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精确记录着每毫升的出入量;每120分钟就要为昏迷患者完成一次翻身、擦拭和体位调整,动作既轻柔又精准。持续的高强度护理让她的腰椎间盘突出复发,但她只是咬紧牙关贴上镇痛贴,继续穿梭在病床之间。当监护仪终于显示生命体征平稳时,患者家属含泪递上锦旗,“以心护心,以命守命”的烫金大字,见证着她用专业铸就的生命防线。

  专科深耕 初心作刃琢光华

  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团队将专业素养展现得淋漓尽致。面对冠心病患者,护士潘洪不仅熟练掌握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脏康复指导等专科技术,更担当起“健康管理师”的角色,为患者提供全周期的优质护理服务。她为70岁的冠心病患者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精确控制每日钠盐摄入量,科学规划有氧运动时长,并根据患者情绪量表评分动态调整心理干预频次。出院后严格执行每月家庭访视制度,风雨无阻。老人半年后来到医院复诊,紧紧握着潘洪的手,激动地说:“丫头,是你让我又能下楼遛弯,又能抱上小孙子!”

  手术室里,器械护士黄青是医生最得力的“搭档”。在一场复杂的心脏搭桥手术前,她提前3小时核对器械,每一把镊子、每一根导管都要反复确认型号和数量,确保万无一失。手术持续6小时,她始终全神贯注,密切配合,精准传递每一件器械。长时间的站立让她双腿浮肿,可她的目光依旧坚定:“手术台上的每一秒都关乎生命,容不得半点马虎!”

  儿科病房里,护士徐玉婷以春风化雨般的关怀守护患儿。面对哭闹不止的小患者,她自创“魔法穿刺术”——先用卡通贴纸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再以娴熟的技术“一针见血”,常常让患儿破涕为笑。她还创新开设“彩虹课堂”,通过趣味动画讲解治疗知识,让孩子们在欢笑中战胜对病痛的恐惧。家长们纷纷称赞:“看到徐护士,孩子打针再也不害怕了!”

  薪火相传 勤学为炬照新途

  近年来,护理团队建立了完善的“传帮带”职业成长体系。每周五的“护理大讲堂”座无虚席,资深护士倾囊相授临床经验,年轻护士踊跃分享学习心得;每个月开展一次技能大练兵,从心肺复苏到静脉穿刺,每项操作都要经过数十次打磨,力求精益求精。同时,医院建立护理科研奖励机制,激发了护理团队的创新热情。她们研发的“用于重症患者的智能洁身护理床”,帮助重症失能患者进行大小便及皮肤清洁护理,降低了局部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大大提升了护理工作效率和患者的舒适感;改良的“血液净化管理方案”,让血透患者的低钾并发症发生率下明显下降,保障患者的安全。

  温情守护 仁爱作霖润无声

  在九江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护理团队用专业与温度诠释着医者仁心。肿瘤科护士为晚期患者举办“生命纪念会”,倾听他们的心愿,帮助他们完成最后的梦想;老年科护士推着行动不便的老人去花园看夕阳,与老人回忆往事的笑语交织在一起,如诗如画;急诊护士在寒夜里为流浪患者盖上棉被,用体温焐热他们冰冷的手脚。还有一些护士十分细心,记得每位患者的喜好——为失眠的老人读一篇温暖的故事,为术后的患者熬一碗营养粥,为孤独的患者哼唱一支家乡小调……这些细小的瞬间,流淌着浓浓的温情。

  “治愈是使命,帮助是本分,安慰是初心。”九江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护理团队以专业为基、仁爱为魂,在每一个护理细节中诠释着医者担当。她们用精准操作守护生命体征,用温暖话语抚慰患者心灵,用实际行动践行南丁格尔誓言。面向未来,这支团队将继续以专业能力为支撑,以人文关怀为底色,在健康守护的道路上坚定前行,用专业与温度续写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