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草”之前先“种树” 2025年05月15日

  余 霞

  今年微短剧《家里家外》火出了圈——上线3天播放量突破10亿,半个月全网话题量超40亿。

  没有霸道总裁,不靠反转和爽点,不打穿越或重生牌,这部讲四川方言,以上世纪80年代中国百姓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微短剧,流量密码是什么?

  《家里家外》总制片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了团队创作所做的长足准备。他说,“我们对韩国年代剧《请回答1988》的研究报告写了10万字。对我们来说,做年代剧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我们一方面去查阅属于时代记忆的素材,包括各种大事件……另一方面去采访家里的‘老辈子’,符合我们剧里年代的人群,做一对一的调研,挖掘了很多有意思的素材”“短剧是一种新的语言。我们做了五年了,摸爬滚打,才算有了一点点经验,还在探索”。答案不言自明,成功源自团队的精品意识和长期主义。

  今天是“种草经济”盛行的时代。微短剧也“种草”,尤其是“微短剧+”肩负着赋能千行百业乃至推动文化“出海”的使命,有的给美景美食“种草”,有的给产品品牌“种草”,有的给璀璨非遗“种草”,有的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种草”。但能不能“种”上,得看微短剧的内容和品质是不是过硬,有没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内容是1,其他都是后面的0,只有把内容做精,微短剧才谈得上“种草”,文化产业才可能发挥溢出效应,赋能其他实体经济。那些只想着铲草皮、快赚钱、赚快钱的微短剧,那些粗制滥造的“工业糖精”“电子榨菜”“无脑爽剧”,悬浮于生活和时代,往往速生速朽,“种草”是它们无法完成的任务,“赋能”也是其不可承受之重。

  有人说:“微短剧的精品创作,在‘黄金7秒’法则之外,更应该追求‘余韵7天’的情感沉淀,追求‘隽永7年’的情怀表达。”还有人说:“如果你做一件事,把眼光放到未来七年,竞争对手会少很多。”这启示我们,创作精品就像“种树”一样,要秉持长期主义。当创作者做走心的“时代记录者”,微短剧便不再是“文化快餐”,而会成为一代人的精神镜像。毕竟,能在大众心中留下烙印的,从来不是转瞬即逝的流量泡沫,而是直抵人心的精神力量。

  近日,中部地区微短剧产业发展联盟成立,实施精品孵化机制;我省出台10条措施,促进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赣江新区升级打造产教、金融、实景生态,为精品微短剧创作按下加速键……可以预见,更多好故事、好作品,将会以竖屏的方式,从赣鄱大地走向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