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汉王朝兴衰的一把钥匙 ——读《三国前夜:士大夫政治与东汉皇权的崩解》 2025年05月21日

  李庆林

  近期阅读张向荣著述的《三国前夜:士大夫政治与东汉皇权的崩解》一书,感觉很过瘾,仿佛穿越时空,一睹西汉末年到东汉末期的兴衰过程,也仿佛获得了一把勘透汉王朝兴衰的钥匙,收获颇丰。

  该书从“王莽头颅”这一视角渐入,以“一颗头颅的旅行”为线索,串联起汉王朝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将零散的历史碎片细致缝合成一幅历史画卷,并以敏锐的洞察力层层剖析,深刻挖掘。同时,一改传统历史书籍按时间顺序平铺直叙的表达方式,用正史结合小说叙述的手法,生动有趣地带给我们全新阅读体验,令那些古老的历史故事鲜活呈现。

  从王莽篡政的昙花一现,到这颗头颅的长期“旅行”;从刘秀父子的开国举措,到儒学思想的逐步僵化,无不传达出作者的历史研究方向:一个朝代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因此,张向荣在“引子”的最后一句话讲道:“让我们告别开国的刘秀父子,也不去打扰汉末三国风流人物,温和地走进后汉鼎盛的正午,走向黄昏,直至无边黑夜。”

  张向荣在他的历史研究中,格外看重一个皇朝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以及与实际政治之间的矛盾、对立乃至趋于断裂。“王莽头颅”,只是张向荣在《三国前夜:士大夫政治与东汉皇权的崩解》叙述中的切入点。为了进一步巩固皇权,以刘秀为代表的皇室高层,竭尽全力地将儒学思想植入新朝体制。书中详尽描述了儒学成为古代官方意识形态的来龙去脉,即“秦制—儒教”体制,也正是刘秀创建东汉王朝的思维依据。张向荣如是说:“从王莽被杀之时算起,这颗头颅经历了大约七年的坎坷旅行,终于从新朝覆灭的证物变为后汉崛起的宝物,它在武库中被保管的岁月将比后汉持续的时间还要长……”

  外戚的定期上台,长期把持朝政。同时,皇帝与宦官之间的专权,维系着君臣大义,这本身很不正常。书中便以东汉朝堂上的戚宦之争为例,展开更为深刻的解读,进而透析出政治漩涡的凶险。从光武中兴的社会经济复苏,到东汉后期的朝政腐败以及党锢之祸,再到黄巾起义引发的社会动荡,使得豪强崛起,促使东汉灭亡,走向更为纷繁的三国时期……书中指出:党锢之祸是东汉政治舞台上一场决定历史走向的权力角逐。

  第一次党锢之祸源于士大夫阶层与宦官势力的矛盾激化。士大夫们不满宦官专权,试图凭借儒家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反戈一击。但宦官们则利用皇帝信任,诬陷士大夫们结党营私,导致诸多士大夫被捕入狱,其党人以及亲属被禁锢,不得为官。这样一来,宦官势力更盛,政治环境极为黑暗。第二次党锢之祸是矛盾进一步积累后的爆发。宦官再次发动大规模清洗,权势更盛,愈加嚣张,波及范围更广,手段更加残酷卑鄙,成为东汉王朝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士大夫阶层凋零的另一面,则是宦官和外戚更加肆意妄为的历史现实。百姓对朝廷的信任逐渐丧失,为黄巾起义乃至大规模社会动荡埋下伏笔。

  权力争斗的表象之下,暗流涌动地折射出东汉末年社会阶层矛盾的激化和政治体制的弊端。通过张向荣如此深入的描绘分析,使得我们充分地理解了东汉王朝走向衰败的必然性。张向荣以丰富的笔触,改变了一些我们对于历史事件的认知,呈现出更为立体、多元的东汉社会样貌。

  吸取历史教训的同时,也要汲取历史智慧,以更好地活在当下,理性面对任何挑战,这是我读完这本书的最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