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养的鸵鸟看到主人,踮起脚尖张望。
养殖户投喂鸵鸟。
祝晨雨 胡雨苗 本报记者 王红旗 文/摄
“磨溪乡赠予他们养殖鸵鸟的天然环境,他们回馈父老乡亲暖心福利:端午节鸵鸟肉降价销售。”德安县磨溪乡董家村村民罗时根夫妻俩返乡创业,积极探索特色产业养殖之路。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他们的鸵鸟养殖正以风生水起之势,引领村民在乡村振兴的新赛道,奋力书写产业兴旺、增产增收的新篇章。
敢为人先——产业带头人“蹚”出一条新路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2021年,罗时根放弃城市稳定的工作,回到家乡董家村创业。彼时,磨溪乡的产业以农业为主,农民增收渠道单一。一次偶然的机会,罗时根获悉鸵鸟养殖经济效益高、市场潜力大,便萌生试一试的想法。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专业领航”,罗时根用了几年时间。他四处拜师学艺,参加各类养殖培训课程;资金短缺,他四处奔走筹措资金。经过不懈努力,他的鸵鸟养殖场逐渐走上正轨,建起董家村鸵鸟养殖基地。面对村民的观望质疑,他率先示范,自费从河南引进优质鸵鸟种苗,手把手传授村民养殖经验。“最初村民怕赔钱,我就免费提供鸵鸟种苗,负责回收成年鸵鸟,统一加工销售,打消他们的顾虑。”罗时根回忆道。
如今,罗时根的养殖场年出栏鸵鸟超过100只,吸纳了20多户村民就业,辐射带动周边乡镇村民通过养殖鸵鸟致富。目前已有10余户村民向罗时根购买了鸵鸟种苗单独饲养。罗时根本人也因此成为磨溪乡鸵鸟产业的“领头雁”。
链上发力——从“一只鸵鸟”到“全链增收”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兴旺靠链条。近年来,磨溪乡立足资源优势,鼓励村民积极探索特色产业发展路径,鸵鸟产业应运而生并迅速壮大。鸵鸟作为大型珍禽,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肉质鲜美等特点,其羽毛、皮、蛋等也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市场前景广阔。鸵鸟肉营养丰富,低脂肪、低胆固醇,深受消费者喜爱;鸵鸟蛋个头大,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食用价值;鸵鸟皮是制作高档皮革制品的优质原料,市场价格可观。磨溪乡将鸵鸟养殖作为乡村振兴的新兴产业进行精心培育,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从资金、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
如今,董家村鸵鸟养殖技术日益成熟,形成集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鸵鸟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还促进了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鸵鸟食性杂,主要以青草、树叶等为食,能够有效消耗农作物秸秆和杂草,减少农业废弃物的污染。此外,鸵鸟养殖场还与周边农田相结合,形成了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未来可期——鸵鸟产业的“新蓝图”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磨溪乡的鸵鸟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地政府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一方面,通过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备,提高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市场渠道,加强品牌建设,提升鸵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我们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将鸵鸟养殖规模扩大到150只以上,打造集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项目。”董家村党支部书记夏清华说,希望通过发展鸵鸟产业,不仅让村民富起来,还让村容村貌美起来。
据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政府还计划推动鸵鸟产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打造集养殖、观光、体验、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项目,进一步拓宽村民的增收渠道。游客可以来这里观赏鸵鸟、喂养鸵鸟、品尝鸵鸟肉、购买鸵鸟工艺品,体验独特的乡村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