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雨菲 余朝静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段)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22年启动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段)按照“千年文化、串珠成链、创意重现”的方式,对152公里长江岸线沿线的琵琶亭、锁江楼、浔阳楼等历史建筑进行修缮保护、创意展示、活化利用。当前,数字化已成为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作为展示长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其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数字化赋能。
数字化技术重构文化体验场域
数字化技术的引入,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段)的文化体验场域重构提供了可能。通过构建“虚实融合”的文化体验场域,数字化技术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具身化”传播。
在锁江楼数字体验馆,文化大模型与AIGC技术生成镇水神兽“锁江龙”3D数字人。游客通过语音交互、裸眼3D开合巨幕等设备,可以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感受锁江楼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内涵。这种虚实共生模式,使静态文物转化为可交互的文化IP,让千年文脉“活起来”。琵琶亭景区的数字视听沉浸式灯光秀,则是数字化技术重构文化体验场域的又一典范。激光水雾与声光布局技术,将白居易笔下的浔阳江畔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奇观。游客在欣赏灯光秀的同时,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琵琶行》所描绘的诗意场景中。这种“数字技术+文学经典”的跨界融合,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文化体验,更让长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媒介技术不仅传递信息,更重塑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数字化技术通过多模态交互、沉浸式体验,使文化资源从“静态展示”转变为“动态参与”,增强了受众的文化认同感与参与感。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段)中,游客不再是被动接收信息的观众,而是主动参与文化体验的主体。他们通过数字化技术,与长江文化进行深度互动,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长江文化的魅力。
数字化平台激活多元主体联动
数字化技术打破部门壁垒,构建起政府、企业、高校、公众协同参与的文化治理生态,通过构建“协同治理”生态,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共享化”管理。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段)的建设过程中,数字化平台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资源共享层面上,九江市博物馆通过“数智呈现长江至美物景”项目,运用三维扫描技术对馆藏文物进行高精度数字化采集,建立“沧海遗珍——九江文物图集”数字资源库。这些数据不仅支撑博物馆的数字化展陈,更能为文创企业、研究机构提供素材,形成“资源采集-内容生产-产品开发”的产业链闭环。在治理层面上,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段)可以搭建数字化协同管理平台,集成客流监测、环境监控、应急指挥等功能。例如,通过大数据分析游客行为偏好,为景区服务优化提供决策支持;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文物数字版权的确权与交易,保障文化资源的安全流通。这些数字化平台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文化公园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更促进了多元主体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
多元主体通过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协同决策,能够提升治理效能。数字化平台通过打破信息孤岛、降低协作成本,促进了不同主体间的深度联动,形成了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创新的完整闭环。
数字化手段激活文化基因传承
数字化技术为文化记忆的保存与活化提供了革命性手段,这一过程体现了数字化手段对文化基因传承的重构逻辑。
九江市博物馆运用数字修复技术,对2003年创作的锁江楼瓷板画进行超高清复原,使褪色的历史细节重现光彩。同时,通过知识图谱技术构建“九江名人星谱”,将陶渊明、苏轼等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作品文献转化为可视化数据网络。游客点击屏幕,即可穿越时空与先贤对话,感受他们的智慧和情怀。这种数字化手段的应用,不仅丰富了文化记忆的保存方式,更通过互动体验增强了游客对文化记忆的感知和理解。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数字化技术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可以借鉴一些戏曲非遗项目通过动作捕捉与3D建模技术,生成数字演员,在虚拟舞台演绎经典剧目。这种“活态传承”方式,不仅保留了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更通过数字化手段吸引了年轻群体的关注。还可以通过AI声纹库保存老艺人唱腔,实现“数字克隆”。这种技术手段的应用,不仅防止了文化断层,更通过游戏化互动等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文化记忆通过符号系统、仪式实践、媒介技术得以延续。数字化技术通过高精度采集、智能化处理、沉浸式传播,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段)所涉及的文化记忆从“物质载体”转化为“数字基因”,实现了文化记忆的跨时空传播与代际传承。
数字化赋能不是技术对文化的简单叠加,而是以数字思维重构文化生产、传播与消费的全链条。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段)建设还需要进一步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打破时空边界,通过多方协同机制激活创新生态,以数字记忆工程重塑文化基因,从而更好地使长江文化能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向世界讲述中国江河文明的永恒故事。
本文系九江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数字化赋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段)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5YB10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