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友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传承文化根脉、弘扬民族之魂的高度出发,强调“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工业遗产是城市文明的“活化石”,不仅承载着一座城市的产业基因与集体记忆,更是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宝贵资源。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科学推进工业遗产改造利用,既是赓续城市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新业态、激发城市活力的创新实践。
优化顶层设计,明确改造方向。工业遗产活化改造的首要任务是建立科学完善的顶层设计体系。一要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评估机制。建议组成跨学科专家评估团队,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包含历史价值、建筑特色、空间特征、区位条件、市场潜力等量化评估指标体系,为后续保护和活化改造提供科学依据。二要制定差异化、精细化的分级分类保护利用策略。根据评估结果,将工业遗产划分为重点保护类、适度改造类和综合开发类三个等级,确保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统一。其中,对重点保护类工业遗产主要采取“修旧如旧”的保护方式,对适度改造类工业遗产进行科学合理的功能置换和空间重组,对综合开发类工业遗产则进行综合性改造与更新。三要建立全过程、动态化的调整机制。建立定期评估制度,通过专家论证、公众参与等方式,及时调整优化评估中发现的问题,特别要注意处理好刚性管控与弹性引导的关系,既要守住历史风貌保护的底线,又要为创新改造预留空间。
创新融合模式,发展多元路径。工业遗产活化改造需要突破传统思维禁锢,构建“文化为核、科技赋能、业态创新”的融合发展路径。一是深化文化与科技融合。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展示方式,提升参观体验的互动性和沉浸感。可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对工业设备进行数字化复原,开发互动体验项目,运用物联网技术建立智能导览系统,借助VR技术建设数字孪生博物馆,打造沉浸式体验新场景。二是创新工业遗产与多元业态结合。立足工业遗址的空间特质,构建时段化产品体系。可利用大型厂房打造工业风主题市集、沉浸式戏剧演出等业态,在露天场地策划工业主题灯光艺术节、露天交响音乐会等活动,形成“日间参观+夜间消费”的全时段运营模式,培育消费新热点。三是推进工业旅游与研学体验融合。针对不同年龄段受众需求,开发差异化研学体验项目。面向中小学生设计工业生产模拟实践课程,面向高校学生开设工坊或创业基地,面向社会公众开发工业技艺体验项目。
整合要素资源,强化支撑保障。工业遗产活化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构建全方位的资源保障体系。一是创新投资融资机制,探索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实现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的良性互动。建立“财政资金+专项债券+社会资本”协同模式,发行专项改造基金,完善社会资本参与机制,形成可持续的融资模式,扶持重点改造项目。二是建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构建包含规划设计、文物保护、商业运营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库,大力培育本土化专业运营机构,为工业遗产活化改造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三是推进基础设施改造更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建设智慧管理系统,实现能耗监控、安防预警、客流分析等功能的智能化,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游客体验。建设工业遗产大数据中心,打通规划、文旅、住建、工信等部门数据壁垒,凝聚部门合力,实现数据资产化运营,提高运营的精准性和针对性。(作者单位: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