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5年06月06日

  袁 丁

  长江自青藏高原奔腾而来,以其万里之躯串联起雪域高原的藏族经幡、巴山蜀水的彝族火把、江南水乡的吴侬软语,最终融入东海碧波,积淀下千年文明的深厚基因。在新时代背景下,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将沿岸散落的文化遗产串联成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国家文化工程。

  长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脉。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长江流域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与千年交融史,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基础。三星堆的青铜神树、金面具,见证古蜀与中原文化交流;荆州楚墓的丝绸、漆器,彰显荆楚文化包容创新;苏州园林融合中原移民与江南本土文化智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长江成为连接各民族的天然纽带,茶马古道以支流为脉络,促进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商贸文化互通;大运河与水系相连,推动南北经济文化融合。在生产实践中,各民族携手应对挑战,都江堰凝聚古蜀先民与中原技术智慧,长江堤防修筑见证沿岸民族团结协作,“多元一体”理念融入长江文化基因。长江文化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与团结精神,如屈原求索、范仲淹家国担当,及长江儿女抵御外侮、抗击水患时的众志成城,塑造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团结奋进的品格。这些精神财富,印证了长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根脉的重要地位。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激活文化认同的时代载体。它通过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表达,串联长江沿线文化遗产,唤醒民众对中华文化根源的深层认同。依托长江沿线富集的历史文化资源,公园以重庆大足石刻、湖北武当山、安徽歙县古村落等为支点,搭建起贯穿东西、跨越千年的文化脉络,鲜活呈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独特气质。与此同时,数字技术的深入运用为文化认同增添新动能。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复原三星堆祭祀场景、赤壁古战场等历史现场,运用大数据搭建文化基因库,以可视化形式展现巴楚歌舞、吴越丝绸等民族文化元素。此外,文旅融合构建起文化认同的实景场域。主题游船串联少数民族村寨与红色教育基地,游客在游览中体验苗族银饰锻造、土家族摆手舞等特色文化;非遗工坊、民族文化节等活动促进各民族群众交流互鉴,打破地域与民族界限,让文化认同融入日常生活。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借此成为凝聚民族情感、强化文化归属感的精神纽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支撑。

  长江岸线打造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九江实践样板。依托152公里长江岸线的独特区位优势,九江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重要突破口,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将沿岸打造成展现民族交往的“活态博物馆”。浔阳古城锁江楼见证明清时期汉族与回族、满族等民族的频繁商贸;湖口老街青阳腔戏台上演融合多民族音乐元素的戏曲;瑞昌剪纸、星子金星砚等非遗技艺吸纳畲族、苗族等民族纹样特色,诠释“和而不同”的包容之美。九江创新打造“文化赋能、生态共建、民生共享”三位一体的共同体建设模式。借助长江文化研究院梳理九江在长江流域民族交融史,编撰《长江岸线民族交往史·九江卷》并转化为中小学特色课程,培育青少年共同体意识;推进文旅融合,设计“长江非遗体验游”路线,串联回族清真美食街、畲族民俗村等点位,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各民族文化共生;组建由汉族、回族、畲族等多民族志愿者构成的“石榴籽护江队”,将生态修复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结合,实现生态与社会效益双赢。九江以文化为纽带、以民生为根基、以共治为路径,将长江岸线资源优势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能,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打造可复制的“九江样板”。

  本文系九江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5YB474)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九江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