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农 科普惠民 党旗“红”引领科技“蓝” 2025年06月10日

  吴 辉 本报记者 洪永林

  近年来,柴桑区坚持以党建引领促发展,推动“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区委组织部、区科协联手打造的“党旗红+科技蓝”党建品牌,较好地引领科技服务三农工作提质增效,全区累计开展农业产业基础设施提升18处,累计投入资金约470万元,开展“线上+线下”科技培训14场,1400余人次,一支支蓝色科普志愿服务小分队活跃在田间地头,普及科学种植、推广实用技术,深受种植户和广大农民欢迎。据统计,截至目前,该区在科普示范基地等场所设立“共产党员示范岗”16个、“雷锋岗”3个和“党员责任区”7个,实现了党建工作与科普事业发展同频共振,为科技助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科技派单 助力产业发展

  连日来,柴桑区新合镇新豆涞农业产业园游人如织,这里已成为热门的乡村旅游打卡点。去年,该产业园获评市级科技小院,小院成立了党支部,通过基层党支部带头,开展科技推广活动11场次,也成为“一粒豆子”带动“一方产业”发展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柴桑区坚持党建引领,结合各乡(镇、场)农业产业特点,将“党建+科技”服务与特色产业和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精准施策,通过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实现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区科协创新“科技特派员”选派机制,建立“企业点单、科协派单、专家接单”的精准匹配模式,根据企业和农业综合体的实际需求,精准选派专家提供科技服务,提高科技服务农业产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前不久,该区城门街道白合村红松茸科技小院里的红松茸叶朵上莫名其妙“长”了不少白斑点,村委会一班人急得团团转。面对棘手难题,区科协赶紧向该科技小院对口服务专家——九江学院王志强教授派单,专家接单后赶到现场,在现场“望、闻、问、切”3小时后终于找到了答案:打开大棚所有通风口,把沟里的水放干,保持土壤潮湿。三天后,红松茸上白斑点神奇地消失了。“如果不是科协派专家上门‘急诊’,我们可能直接损失约6万元,损失3个大客户。”说起此事,白合村相关负责人对区科协的科技派单服务连声点赞。

  科学技术 送到田间地头

  芒种时节,走进柴桑区新合镇涌塘村友壹农场,一排排大棚里,“阳光玫瑰”长势喜人,“今年我们种植葡萄有1000亩,面积扩大了,种植技术也必须跟上。”该农场负责人陈友红介绍说,经区科协牵线,省农科院的专家也加入党员科普志愿服务团队,主动上门提供科技指导,解决了“葡萄光长枝叶不增产”的难题,实现了产量的大幅提升和品质的显著优化,阳光玫瑰预计8月份迎来大面积丰收。说到科学种植带来的成果,陈友红喜不自禁。

  在柴桑区,有不少这样的农业“三产综合体”,区科协把农业科技的技术送到田间地头,为农业第三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农户深耕+政策赋能+科普提质”的模式,开展零距离技术传播和科普志愿服务工作,培养了一批懂政策、有技术、会管理、愿分享的科技型新农人,形成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科技种植全覆盖,实现了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今年1~6月,柴桑区科协通过陈友红、曾高雨等党员科普志愿服务者的“传帮带”,吸引了王帅等40多名青年才俊和岗位能手加入科普志愿服务队伍,进行了近90场次技术指导,带动了葡萄、大豆、油茶、纺织、电子和新材料等7个产业发展,辐射了新合镇、城门街道等5个乡镇及35家农业企业。

  党建+科普 提升科学素质

  “我们定期邀请专家或者优秀党员到公司授课,将党员示范促进科技强企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柴桑区沙城工业园礼涞农业集团董事长刘建在介绍企业“党建+科普”工作时这样说道。

  在柴桑区,像礼涞农业集团这样将“党建+科普”工作相结合的企业还有很多,区科协以“党建+”为切入点,积极构建“有宽度、有广度、有深度”的全域科普新模式。该区紧紧围绕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这一核心目标,设立“党员先锋志愿服务站”,充分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普基地、科技小院等丰富的科教资源,引导党员在业务工作中主动亮身份、作表率,积极投身科普工作一线。与此同时,区科协还利用“主题党日”、科技活动周等时间节点,积极联合教育、文旅、团委、妇联等多个部门,共同开展“少年儿童心向党,我与祖国共成长”等主题科普活动5场次,参加人员累计超过1100人,发放各种书本800余册,捐献书包及相关学习用品270件,惠及留守儿童、学生超1000人,独具特色的“党旗红+科技蓝”活动品牌已成为柴桑区科技助农、科普惠民的一张崭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