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纸尿裤上出现刺眼的红色,新手爸妈往往瞬间慌了神。在众多可能导致婴幼儿便血的原因中,牛奶蛋白过敏(CMPA)这个“隐形杀手”值得家长们重点关注。市妇幼保健院专家对这个常见却容易被忽视的健康威胁进行解读。
什么是牛奶蛋白过敏?
牛奶蛋白过敏(CMPA)是婴幼儿便血的常见诱因之一,其本质是宝宝的免疫系统对牛奶中的蛋白质产生了“过度防卫”。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0~3岁婴幼儿CMPA患病率约为1%~3.5%,其中约60%的病例在出生后6个月内首次出现症状,90%在1岁前确诊。
为何会导致大便带血?
宝宝稚嫩的肠道黏膜本来就是一道保护屏障,但当牛奶蛋白进入肠道,免疫系统遭到攻击后,肠道黏膜就会受到损伤,黏膜细胞之间出现缝隙,血液便从这些受损的部位渗出,混入大便之中,出现大便带血情况,且血液可能呈鲜红色或暗红色,常伴有黏液。
哪些症状要警惕?
皮肤表现。宝宝的小脸蛋、身体其他部位可能出现湿疹、荨麻疹。湿疹常常表现为皮肤干燥、发红,有小疹子,严重时还会有渗出、结痂;同时,宝宝常因瘙痒而烦躁不安、哭闹,影响睡眠。
胃肠道症状。除大便带血外,宝宝还可能频繁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形状稀烂;吃奶后容易吐奶,严重时呈喷射状;小肚子也常常因为肠道积气变得鼓鼓的,因腹痛而蜷缩身体、哭闹不止。
呼吸道症状。一些宝宝可能会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尤其在夜间或运动后加重;可能伴有流涕、打喷嚏等类似感冒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吃感冒药也不见好。少数病情严重的宝宝甚至会喘息,呼吸时能听到明显的哮鸣音。
如何判断是不是牛奶蛋白过敏?
观察症状。宝宝在摄入牛奶或含牛奶制品后,如果短时间内出现上述多种症状,尤其是大便带血合并皮肤、呼吸道症状时,家长要警惕为牛奶蛋白过敏。这些症状并非牛奶蛋白过敏所特有,像肠道感染、肛裂等也可能导致大便带血,所以需要仔细甄别。
饮食回避-激发试验。这是诊断的重要手段。在医生指导下,先让宝宝避开所有含牛奶蛋白的食物,观察症状是否减轻。若症状明显缓解,再重新引入牛奶蛋白,如果症状再次出现,基本上就能确定是牛奶蛋白过敏了。这个试验必须严格遵循医嘱,保证诊断结果准确,同时确保宝宝营养跟得上。
过敏原检测。通过血液检测特异性IgE抗体或皮肤点刺试验进行辅助诊断。需要注意的是,检测结果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完全作为确诊的依据。有些宝宝属于非IgE介导的牛奶蛋白过敏,这类过敏检测可能显示阴性,即便检测正常,也不能排除过敏可能。
过敏了怎么办?
调整饮食。回避牛奶蛋白是关键。母乳喂养的宝宝,妈妈要严格忌口,牛奶、奶油蛋糕等含奶食物一律不能吃,同时保证自身营养均衡。配方奶喂养的宝宝,需在医生指导下换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粉或氨基酸配方奶粉。深度水解奶粉将牛奶蛋白分解成小分子,降低了致敏性;氨基酸配方奶粉则完全由游离氨基酸组成,没有致敏原,适合过敏严重的宝宝。一般回避至少6个月后,可在医生指导下尝试重新摄入牛奶蛋白。
日常护理。有皮肤症状的宝宝,要保持皮肤清洁湿润,用温和的婴儿护肤品,洗澡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要太长;衣物选用纯棉柔软的,减少对皮肤的刺激。
添加辅食。当宝宝到了添加辅食的阶段(一般为4~6个月),先添加含铁米粉、蔬菜等,逐步过渡到肉类食物、鸡蛋、海产品等,单一添加;引入新食物时,需密切观察有无不良反应,一旦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停止。氨基酸配方乳喂养6~12个月,其间不添加含有牛奶蛋白辅食。在辅食添加过程中一旦出现严重的呕吐、皮疹、反应不佳等表现时,需及时就医。准备添加含牛奶蛋白辅食前,需进行专科就诊和评估;每月监测宝宝长磅情况,如有长磅不良等表现,需要及时就医。
当发现宝宝大便带血时,家长应保持冷静、高度重视。建议立即带宝宝就医检查,由专业医生评估是否为牛奶蛋白过敏或其他病因所致。通过规范的诊断流程和科学的喂养调整(如母乳妈妈饮食管理或特殊配方奶粉喂养),绝大多数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都能得到有效控制。随着宝宝消化系统发育完善,多数症状会逐渐缓解。家长需遵医嘱定期随访,确保宝宝获得充足的营养支持,保障其正常生长发育。(市妇幼保健院 樊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