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岁罗毛女老人能独立行走。

江洲镇工作人员登门慰问罗毛女老人。(伍思萦 摄)

罗毛女老人和91岁的儿媳在交谈。

“好大一个家”。

寿星起身众人扶。
本报记者 王红旗
“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俗语在110岁的罗毛女老人看来,早该改写。
出生于1915年农历五月二十七的柴桑区江洲镇六号村三组罗毛女老人,在110岁生日即将到来之际,家人婉拒镇村干部将老人从九江接回江洲看看的热情邀约,一再表示不给政府添麻烦,生日庆典从简。登门慰问的镇村干部称赞这一家人是长寿之星的探索者,更是文明新风的践行者。
尊:高龄老人被厚爱
110岁的罗毛女老人随子女进城生活几十年了。养育她的江中之洲一草一木一堤一坝是她一生中最深的记忆。在农历五月二十七老人生日前夕,镇村干部提议将老人接回阔别多年的老家吹吹江风、看看江景、听听江涛。老人的子女们婉拒了好意,称老人年岁高经不起折腾,同时不打算举行隆重的仪式,生日庆典走简约风,不给组织添麻烦。
出于对高龄老人的敬重,端午节当天,江洲镇人大专职副主席蔡锦青和六号村“两委”工作人员,携带慰问金和慰问品,专程赶到罗毛女老人“暂住地”九江河畔花园小区,登门送上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蔡锦青对罗毛女家庭仁礼孝道的家风大加赞赏,提醒家属继续照料好老人,遇到困难及时找政府。
好大一个家!罗毛女6个子女中,最小的儿子今年也70岁了。这个大家庭现有孙辈16人、曾孙辈21人,最大的玄孙在上高中,最小的玄孙也快两岁。五代同堂,相亲相爱,其乐融融。
这里是“长寿之乡”。记者了解到,目前,江洲镇有100岁以上老人3人,罗毛女年龄在全区最高。该镇还有85~89周岁老人300人,90~99周岁老人113人。
党和政府始终对老人关爱有加。对高龄老人实施社会保障解决基本生活问题。110岁的罗毛女老人除了每月领到197元的城乡居民养老金,还能享受500元的高龄津贴。
为落实敬老系列政策,江洲镇还对60岁以上经济困难老年人发放生活补贴,对60岁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护理补贴,力保每一位高龄老人乐享晚年。镇政府会定期组织工作人员上门探访留守和孤寡的高龄老人,实时了解老人生活情况。各村每月安排工作人员上门慰问,给予高龄老人精神慰藉和陪伴。针对行动不便的空巢老人,村“两委”工作人员帮忙整理家居、打扫卫生,贴心的服务让高龄老人感受家庭般的温暖。
江洲镇党委书记汪子峰介绍,2021年以来,全镇应约对部分家庭进行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改善了老年人居住条件,降低了老年人居家发生意外的风险,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苦:不幸家庭一个人撑起
采访时,罗毛女老人刚好要休息。我们不忍打扰,就请她子女们轮流回忆“老故事”。
1915年农历五月二十七,罗毛女出生在江洲镇六号村一个贫寒之家。“我是1934年出生的,8个月大被抱到罗毛女膝下做童养媳,就这么过早地‘嫁’给了罗毛女大儿子黄益梅。”91岁的梅贵秀插说自己的身世时抹了抹眼角的泪水,接着说:“母亲那时是真苦,挖的野菜留给我们姐弟吃,她自己却缩在一隅吃观音土。每生一个孩子,她就摔破一个碗,用碗片割断脐带自己接生,产后第三天就下地干活。”如此算来,罗毛女一生摔破了10个碗,坐月子的时间累积起来也不到一个月。当时的生存环境极为艰苦,医疗设施和技术也十分落后。罗毛女4个子女不幸夭折,仅存活4男2女长大成人。
好不容易熬过“三年困难时期”,本以为生活有好转,孰料,1963年,罗毛女的丈夫病逝,时年不到50岁。此后,生活的重担全压在她柔弱的肩上,但她异常坚强,从不叫苦叫累。日子再艰难,她也不急不躁,坦然面对。
“我与同龄人一样,小时候几乎是饿过来的。”罗毛女老人85岁的次子黄益保回忆:那时候家里一日三餐很少都能吃上米饭,经常是熬一锅粥,等到兄弟姐妹们吃完,母亲上桌就只能摊上一碗米汤了。食不饱力不足可是仍要负重前行。她是家里的顶梁柱,挑大坝、修水利从来不脱阵,犁田耙地这些本该男劳力操持的重活,她样样都能“顶”着干起来。那时一年到头吃不上几次肉,鸡蛋也要留着拿去卖钱贴补家用。只是轮到谁过生日,母亲才在谁的碗底悄悄捂只水煮蛋,叮嘱躲着吃,不要馋着其他人。衣服更是老大穿小了老二老三接续穿。“参加工作那年,我身上还穿着哥哥的衣服去工厂报到。”
子女们最感激也最受益的是:母亲虽没读过一天书但懂不少道理,她省吃俭用送4男2女读书,子女们多数念到了初中毕业。
分田到户后,罗毛女不让责任田抛荒,种棉花、油菜、玉米、黄豆等经济作物和瓜果蔬菜,还养猪、养鸡、养鸭,自己连一个鸡蛋都舍不得吃,积攒着饱含“妈妈味道”的土特产,分给子女们带到各自远方的家。
甜:“上岸”的日子充满阳光
真正的曙光就在前方。
罗毛女,漫长又烙满时代印痕的一生中,随着黄益梅工作变动而出现转机——黄益梅任职新洲垦殖场时,将母亲从江洲接到新洲。1984年,履新原九江县商业局时,黄益梅又将母亲从江中之洲接到沙河街,过上城里的幸福生活。
老人依然十分注意保持劳动本色,在自家院子里摆弄花草装扮生活;茶余饭后在公园里遛弯,一年半载就结交了不少朋友。每当儿孙绕膝时,她也闲不住地忆苦思甜,感叹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并勉励晚辈要保持手勤脚勤脑勤,生命之树才能常青。
老人牌技十分好。105岁之前她还经常邀约老伙伴们来家里娱乐。牌友们戏称她是常胜将军,赢多输少。偶尔忙中出错牌,散场了她还会去别人家,心平气和地将某一手牌重新复盘。小儿子黄益和记得:“大哥刚退休赋闲在家,母亲总教他打小牌,还戏说娱乐怡情,延年益寿。”
老人记忆力十分好。前几年还能记住儿子、儿媳、孙子、孙女的生日。在沙河街散步,邂逅20年才难得见面的亲戚,她却能准确叫上名字。家里的收入支出、她自己存折流水都“盘”得清清楚楚、分毫不差。
老人十分友善。儿孙们的印象中很少挨过她的打骂;她也从不与家人争吵,跟4个儿媳都相处融洽,与邻里关系也非常和谐;即使进城居住,她也不忘交代子女:老家江洲谁家有喜事,一定要人到礼到捧捧场。
老人十分乐观。她时常给91岁的儿媳和85岁的次子鼓劲:“你们是吃我的奶长大的,一定能活到我这么大年纪……”
老人的体质十分棒。50岁之前,子女们还能看到她头上扎着毛巾,那是劳动时的咬牙坚持。50岁以后,老人就没扎毛巾了,很少生病,从未住过医院。快60岁那年,她还不畏长途奔袭,坐火车上北京看望当兵的三子黄益水。今年端午节,她晚餐吃了两个粽子;早餐要了一碗稀饭、一个米糕、一个鸡蛋。平日她喜欢吃肉,尤其爱吃米粉蒸肉,炖烂的猪脚也不嫌腻。能吃也能睡,如果不去打扰,她从晚八九点睡到次日上午十点多。
许多人在探问罗毛女老人长寿“密码”时,认为可能是以上一连串的“十分”以及“低碳岛”上的好环境、好生态、好人文。
目睹了一个多世纪的长江奔腾和洲上花开,如今,罗毛女老人就应该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她在朴实无华的岁月里呈现的坚韧和豁朗的生命传奇,一定能给人们带来不少启示。
(本组照片除署名外均由杨青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