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赋能瑞昌剪纸开发新路径 2025年06月12日

  长期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面临传承断层、创新动力不足与市场需求脱节等挑战。作为长江文化带的代表性非遗项目,瑞昌剪纸以“刀工精巧、形神兼备”的特征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名录,但在现代消费市场中也陷入了“技艺精湛却受众狭窄”的困境。生成式AI技术通过智能化解析文化符号、辅助创意设计、优化生产传播链条,为非遗艺术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  

  瑞昌剪纸艺术开发的现实困境

  文化符号的创新瓶颈。瑞昌剪纸的传统纹样多源自明清时期的固定题材,如“福寿纹”“龙凤纹”等,虽承载着“吉祥纳福”的文化寓意,却难以融入现代生活场景。年轻消费者普遍认为其设计风格陈旧,缺乏对庐山云雾、鄱阳湖生态等地域文化的表达。

  生产传播的双重局限。传统剪纸依赖手工制作,生产效率低下,难以满足规模化市场需求。同时,线下展览与口传心授的传播模式覆盖范围有限,社交媒体平台的数字化内容多以静态图文为主,缺乏互动性与沉浸感,导致非遗文化难以触达年轻群体。

  代际传承的断层危机。传承人老龄化问题突出,青年学徒对传统技艺的兴趣不足。现有的传承教育多采用师徒口授方式,缺乏系统化、标准化的教学体系,技艺传承呈现出明显的脆弱性。

  AI技术赋能的创新路径

  文化基因的智能解析与活化。AI技术通过对瑞昌剪纸的纹样构图、刀工技法以及文化寓意进行结构化解析,构建数字化“文化基因库”。借助计算机视觉技术,系统可识别纹样中的地域符号,如鄱阳湖渔猎场景、庐山松云意象,并将其转化为可编辑的数字资产。这一过程不仅实现了非遗文化的精准存档,也为后续创新设计提供了数据支撑。在具体应用中,生成式AI模型可根据用户输入的语义指令,如“瑞昌剪纸+极简风+年轻化”,快速生成兼具传统美学与现代审美的设计方案。传承人可通过筛选与优化AI生成的初稿,缩短设计周期,同时确保文化内核的完整性。  

  用户参与式共创开发。AI技术打破了传统非遗生产的单向性,构建了“传承人—技术—用户”三方协同的共创模式。通过交互式设计平台,用户可上传个人偏好的照片、文字等元素,AI即时生成个性化剪纸草图。这种“需求驱动”的开发模式不仅提高了市场匹配度,而且提高了参与度,增强了用户的文化认同。此外,AI技术还可以将静态的剪纸转化为动态的短视频等,结合新媒体推广出去,有效触达年轻群体;元宇宙场景的引入进一步拓展了非遗的传播边界,用户可在虚拟空间中体验剪纸创作。  

  智能生产与产业协同。AI技术与智能设备的结合,实现了非遗生产从“纯手工”到“人机协同”的转型。例如,AI生成的矢量图可直接导入激光雕刻机,完成复杂纹样的批量切割,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同时,通过分析电商平台的消费数据,AI可实时捕捉市场趋势,动态调整产品设计策略,形成“需求—生产—反馈”的闭环链条。  

  风险挑战与应对策略

  AI技术的介入虽然带来了效率的大幅提升,但也需警惕文化异化与伦理风险。首先,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导致非遗符号的简化或误读,例如AI生成的“赛博剪纸”可能剥离传统纹样的象征意义。因此,要建立“技术—文化”双审机制,AI负责构图规则校验,传承人把控文化语义的准确性。

  其次,技术工具化倾向可能削弱非遗的手工价值。要明确“人为主、机为辅”的原则,在产品标签中标注AI参与度,强调传承人的核心地位。此外,数据安全风险不容忽视,要采用联邦学习等技术保护纹样数据,避免文化资源被恶意滥用。  

  总之,AI技术通过智能化解析文化基因、构建用户共创生态、优化产业协同链条,瑞昌剪纸正在从“博物馆展品”转型为“活态文化消费品”,为非遗文创开发提供了“破局”新路径。要积极研发低门槛的AI工具,降低传承人的技术使用壁垒;加快制定非遗数字化的地方标准,明确技术应用的伦理边界,让千年技艺在数字时代“活”起来,焕发新活力。

  (南昌大学共青学院 龚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