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涓涓细流 李 陶 摄
■ 余博超
近来友人心烦,便邀约我一道寄情于山水之间,借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消解内心之郁结。
生活在九江,要想游山玩水真可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城市中坐拥庐山,这意味着九江就藏着令人心驰神往的诗与远方。为了避开喧嚣的人群,我与友人来到庐山一处僻静的景点——马尾水景区,其位于庐山北山公路十公里至十二公里一带深山环抱之中。
我们经由濂溪区东城村的羊肠小道抵达。或许由于交通不甚便利,来此处的游客零星。偶然看见的行人,也不过是世代生活在这“桃花源”中的居民上山打水。在这些过往行人中,我注意到一位将时光镌刻进脸庞的老者。他身着深蓝色的粗麻汗衫,穿着老布鞋,扛着一根色泽红润的扁担,两头由卷了毛的鞋带系着十升装的水桶,离我们目测约三十来米的距离。我原想上前与他攀谈,未曾想他越走越快,“健步如飞”这个词语仿佛是为他量身定制一般。老人家终于在马尾水售票处下方驻留,借着他打水的空隙,我得以问出心中的疑惑:“您是经常来这打水吗?您为什么坚持来这儿打水呢?”
老人家说:“如果过日子的柴米油盐不是依仗自身流淌出的汗水灌溉出来的,那么我就活得不踏实。”听闻老人家的话,友人不由露出认同的神情。友人父母将他的生活操持得井井有条,这却令他丧失了对生活最为真实的感受。或许,将生活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才能领悟生命的真谛吧!
进入马尾水景区,听守山人介绍,得知有两条游玩线路,一条是朝着庐山妈祖庙去的,一条是朝着状元桥去的,两者耗时接近,大约五十分钟左右。我与友人选择状元桥路线走去。沿着马尾水的登山道路,能看见许多摩崖石刻,或是在两侧的山体上或是在溪流当中的岩石上,其中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一块刻着“和光同尘”的石头。这块石头的位置蕴含玄妙,若是艳阳高照,它则惹人注目;若是乌云密布,它便毫不起眼。相比于人为的佳构,我更愿意为自然的杰作放歌。因此一路上,没做太多耽搁,我们快步朝着目的地走去。
马尾水景区的山势不高,海拔仅有八百余米,因此我和友人很快抵达了状元桥。关于状元桥当地流传着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相传雍正朝督陶官唐英幼年时家贫无力念书,幸得马尾水九峰寺住持接济从而念书,后中状元,建此桥报答寺僧养育之恩。虽然此传说有多数地方不攻自破,但还是在马尾水周边流传甚广。这绝非马尾水有意攀高枝以求提升知名度,而是人们愿意相信这样一种故事。它既涵括了“博爱”之精神,亦蕴含着“奋发”之韵味。这样导人向善的事例,我想即便是当事人也不愿反驳吧。
桥下还有唐英之子唐寅保题的“马尾泉”三字,此处离曾经名噪一时的马尾水瀑布已然不远了。马尾水瀑布不如三叠泉瀑布那般雄壮,也不如秀峰瀑布那般壮阔,但仍有其独特的魅力。马尾水瀑布的水色并非纯粹的白,假若当阳光从林隙中突围出来,瀑流霎时成为一条金龙呼啸而下,潭底一泓孔雀蓝则安静地等待阳光的爱抚。这乃是道听途说,真实的场景,我与友人还未曾亲眼目睹,于是我与友人商量着要实地去探究一番。
我与友人在状元桥附近转悠了良久,也没有找到前往的路口。终于一条近乎荒废的小径引起了我与友人的注意,其实早在我们抵达状元桥时,便发现了这条路。可是这条路的模样不像能够通向梦境的路,故而我与友人便想当然地否定了它。正当我欲原路返回之际,友人为了不留遗憾,将我生拉硬拽上了这条小路。
这还能称为路吗?经风雨而摧眉折腰的竹子成为拦路的帮凶,山体上滑落的泥土将为数不多落脚的地方都布满了陷阱,路两旁的扶手抵挡不住岁月和寂寞已化身行将就木的殉道士。见着这般景象,我旋即打起了退堂鼓。奈何友人不理会我的呼喊,只是自顾自地向密林深处坚定地走去。那一刻,我脑海中浮现出“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句话。生活中,有多少因为瞻前顾后而蹉跎了时光的人,其实无所谓找到一条看似最为完美的路,只要你坚定地走下去,势必能无远弗届。当然,选择一条较为艰难的路,势必会摔几个跟头。我的友人作为先锋官,摔跟头也是不可避免的。正当他掸去身上的灰尘时,突然余光瞥见了心向往之的马尾水瀑布。其真如传言中那般,瀑布颜色与众不同;不止于此,其飞流之声也别具一格。初听时似野马奔腾,再听时如孤马嘶鸣,当心完全沉静时,那声音仿佛老马低吟。
友人背了一路的相机,此刻终于派上了用场。他不顾脚下的泥泞和周遭蚊虫的侵扰,全神贯注地寻找角度,当发现一棵枯枝遮挡了马尾水瀑布的面容时,竟踏水而去将枯枝挪移开,而后聚精会神地拍摄起来。平心而论,纵使我称赞马尾水瀑布的与众不同,但我不得不承认它在总体之上较庐山其他几处声名远扬的瀑布稍有逊色。不过那又如何呢?最绚烂的风景是由自己探寻出来的!
让我们放下那无形的桎梏,找寻到正确的方向,坚定地朝着那散发着曙光的目的地进发。即便路途之上充满艰险,或最终得见的景观不如其他的胜迹,我们也应该为自己的付出与坚毅感到满足。这便是所谓的“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