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匠心守护生命通道 ——柴桑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通过国家胸痛中心复审侧记 2025年06月17日

  在近日举行的第十九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2025)上,柴桑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国家级复审认证,再次捧回国家胸痛中心授牌。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医院三年来胸痛救治体系建设的全面检验,更标志着其心血管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持续领跑区域医疗水平。

  严苛复审背后的“硬核实力”

  国家胸痛中心再认证以“严苛”著称。此次评审采用“双线并行”模式:线上实时调取近三年救治数据,线下专家组对绿色通道、多学科协作、区域协同等关键环节进行穿透式核查。尤为关键的是,评审组特别关注“时间窗”管理——从患者入院到血管开通(D-to-B时间)的每一分钟都被量化分析。

  “我们的D-to-B时间中位数已稳定在50分钟,最短纪录达28分钟,远优于国家标准。”胸痛中心医疗总监介绍。这组数据的背后,是一套高度标准化的救治流程:患者到院前,急救车已传输心电图至指挥中心;到院后,绕行急诊直接进入导管室;手术团队24小时待命,确保“零延迟”响应。

  三年深耕:

  从“高速”到“高质”的跃升

  自2022年首次通过认证以来,该院胸痛中心实现了从“提速”到“提质”的跨越式发展。

  技术突破构筑生命防线。在区域内率先开展冠脉腔内影像学(IVUS)指导下的精准介入治疗,使复杂冠脉病变手术成功率提升至98%;引入AI辅助决策系统,帮助基层医院快速识别高危胸痛病例。一位突发心梗的乡镇患者,通过远程心电诊断系统触发预警,从乡镇卫生院转运至血管开通仅用时71分钟,术后康复良好。

  区域协同织密救治网络。医院牵头构建的“胸痛救治单元网络”已覆盖12个乡镇卫生院,通过“同质化培训+实时质控”模式,使基层首诊准确率提高40%。2024年,网络内转运患者死亡率同比下降26%,真正实现“救治关口前移”。

  质控闭环驱动持续改进。每月召开的质控会上,所有病例须接受“显微镜式”剖析。例如,针对一例转运延误病例,团队不仅优化了救护车车载设备配置,还创新性地推出“家属预签字”制度,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三年来,类似的流程优化已累计实施47项。

  以患者为中心的温度医疗

  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医院将人文关怀融入救治全流程。导管室内设置家属可视化对讲系统,缓解家属焦虑;康复阶段,由专职护士提供“一对一”健康管理服务。一位康复患者感慨:“医生不仅救了我的命,还教会我怎么守护健康。”

  面向未来:

  从“救治”到“防治”的转型

  “通过复审只是起点。”医院党委书记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推进三大战略。一是智慧化预警,研发区域胸痛风险预测模型,对高危人群实现早筛早防;二是全域科普,开展“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心肺复苏培训,计划三年覆盖10万人次;三是科研攻坚,联合高校开展急性心梗预后研究,探索个性化康复方案。

  在柴桑区人民医院胸痛中心的墙上,“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标语格外醒目。这里的医护人员用三年1400余例成功救治案例证明:国家级认证不仅是挂在墙上的牌子,更是刻在心里的信念。正如一位参与过多次抢救的医生所说:“每缩短一分钟,就可能多挽救一个家庭的幸福。”

  (刘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