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林 本报记者 张 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营造见义勇为社会氛围,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在九江,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在各级公安机关带领下,统一服装、背心、袖标及必要的防护装备,巡逻防控、护校安园、活动安保、反诈宣传、交通劝导、调处纠纷……样样在行。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九江志警。
九江志警是什么警种?他们不是警察,而是热心参与志愿服务的平安守望者。他们有着守护平安的“警察梦”、乐于奉献的“热心肠”,他们不计报酬、不发工资。他们是寻常百姓,也是社会治理的“微细胞”。
他们的故事,在时光里传颂,化作城市的旋律,温暖而厚重。
从3个人到9万人的生长
九江志警,平安同行。
——今年高考期间,九江志警累计出动4818人次,设立28个爱心驿站,为6.2万余名考生及家长温暖护航;
——在2025“庐山杯”九江马拉松赛道沿线,1100多名九江志警主动参与,倾情护“跑”;
——在为期25天的春运守护中,九江志警出动500余人,服务时长1520小时、帮助市民旅客1100余人;
……
在九江市志愿者警务协助联合会的大厅里,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周培点开“九江志警智慧管理平台”,数据实时跳动着:注册会员9.1万人,当前在线志警1287人,今日已完成巡逻任务432次。通过每个志警的实时定位可以看到,他们有的在繁华街巷,有的在乡村阡陌,在社区、在园区、在商圈……“有人的地方,就有我们志警活动的足迹。”周培指着后台数据告诉记者。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
故事要从2017年说起。当时,作为九江市中心城区老城区、主城区的浔阳区面临着警力不足、任务重、压力大的现实问题,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浔阳区在深入贯彻“枫桥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进行开拓创新,按照“公安搭台、社会参与”的思路,探索“群防群治+志愿服务”新模式,推出了“浔城志警”这一社会管理新方式。
当年31岁的周培是首批加入“浔城志警”的平安志愿者。彼时,这支队伍仅有3人,靠着一间出租屋、一张办公桌、一部座机电话、一纸手写排班表运行着。
2017年的一天,阴雨绵绵,家住浔阳区湓浦路的刘女士做饭时,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离家出走了。手足无措的刘女士立即联系前几天打过交道的“浔城志警”周培。周培得到消息后,迅速把消息报告给社区民警,并立即组织志警满街寻找。最终传来好消息,刘女士父亲找到了。正是因为“浔城志警”实实在在为社区居民解难事,在随后的几个月里,这支队伍也逐渐被市民认可。周小华,一位乡村退休校长,退休后的他,一直心系校园安全,2018年3月,他加入“浔城志警”,从此,学校门口多了一个坚定的身影。
在一个个志警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浔城志警”的队伍。他们中有医生、教师、律师、学生、公务员、退休干部、企业工人……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背景,但都怀揣着一颗服务社会、守护家园的爱心。
不计报酬,不畏艰辛,靠什么凝聚这支队伍?
为了促进“浔城志警”事业发展,协会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与多个商家联合发起“爱心银行”活动,每一名志警爱心服务1小时就可在“爱心银行”的爱心存折上增加1积分,累计一定积分即可兑换超市优惠券直接当现金使用。“爱心银行”存的是“爱心和时间”,取的是“帮助和服务”,这一创新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志警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多做公益,服务社会。同时,九江浔阳公安也为“浔城志警”落实了办公用房,统一采购配备服装、背心、袖标、对讲机、喊话器等外勤装备。招聘的志愿者通过政审和岗前培训,合格后入职上岗。每名志愿者均可根据自身特长、爱好,参与浔城志警“特色中队”,实行双向选择、灵活编组,不断增强志警的吸引力。
2020年,全市市域社会治理现场会在“浔城志警”召开。2023年,在总结前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九江市公安局全力推进群防群治队伍提档升级,搭建了市、县、乡、社区四级组织架构,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九江志警组织体系,“浔城志警”正式升级为“九江志警”。自2024年起,我市正式把九江志警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建立起以财政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为深入打造九江志警这一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创立的社会治理品牌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如今,九江志警已形成“党政领导、政法牵头、公安指导、部门合力、社会参与”的总体格局。(下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