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对策研究 2025年06月20日

  张文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资源利用、红色基因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为新时代推动九江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九江红色文化遗产基本情况

  红色文化遗产作为我们党在不同时期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重要历史见证,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九江红色基因发源早、分布广、影响深,红色资源星罗棋布,这里是南昌起义的策源地、第一面军旗的诞生地、“江西解放第一渡”所在地等。

  九江红色文化遗产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革命遗址遗迹,共有171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42处、市级1处、县级45处;二是革命物件,据不完全统计,共有122套、479件,其中,一级9套和10件、二级44套和171件、三级69套和298件;三是非物质红色文化资源,如红色革命精神、红色标语、红色演艺等,其中,红色革命精神主要是秋收起义的精神和抗洪精神。

  九江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存在的问题

  一是空间集聚不足。九江红色资源分布孤岛化、碎片化,以修水县、德安县、庐山市等地为主,其他各地散落分布。总体上呈现“小、弱、散”特征,保护设施简陋,保存状况脆弱。红色文化遗产之间缺乏主题串联与功能互补,关键节点未形成叙事链条,红色文化辐射半径受限,难以构建“全域联动、多点共振”的保护传承格局。

  二是价值阐释不足。九江红色文化遗产内涵挖掘与多元呈现停留在内容展示层面,多以文物陈列与文字说明为主,缺乏对革命事件背后的人物故事、精神内核的深度解码,导致“有物无魂”“有史无情”。功能拓展、价值开发相对滞后,70%以上场馆仅满足“参观打卡”需求,“有说头、没看头”“有看头、没玩头”,弱化了红色文化的吸引力与传播效能。

  三是产业融合不足。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古色乡村、研学旅行等融合不够,同质化倾向较为严重,产业化运作水平较低。同时,文创产品开发不够,周边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60%以上革命遗址周边缺乏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

  九江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建议

  一是构建红色文化体系。加强九江红色文化遗产系统化保护,摸清底数、健全档案,构建赣北红色文化谱系,守护九江“红色家底”。依托数字技术,结合正在进行的文物“四普”工作,按照时间顺序绘制全市红色文化遗产图谱,链接革命文物图片或资料。要开展红色文化遗产专项调查及社会散存革命文物和文献史料的摸排征集,为革命旧址维修保护、革命文物保护修复等提供路径。

  二是创新文化表达。要进一步挖掘阐释赣北革命精神丰富内涵,以优质文化内容和创新表达方式,讲好赣北红色故事,不断提升九江红色文化感召力,扩大受众群体。要深化九江红色文化遗产研究,挖掘好九江红色故事,聚焦新时代青年群体需求,利用短视频、有声书等融媒渠道,孵化创作红色主题微短剧、博客节目等网络产品,提升九江红色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三是搭建育人矩阵。要利用好九江现有的1个全国、10个省级、1个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搭建有时代热度、人文温度、思想深度、情感厚度的红色文化育人矩阵。通过党校将“红色教育”活动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淬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通过各级学校将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纳入学生课外学习,推进红色文化全面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打造大中小学红色研学品牌;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红色文化宣讲服务送入基层,开展红歌传唱、红色阅读等文化活动。同时,持续推进九江红色讲解员“招贤纳士”工作,加强对红色文化景点讲解和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专业素养和讲解水平。

  四是打造红色生态。要优化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持续完善红色文化遗产周边服务,形成“诗画九江、红色浔城”产业链,激发新时代的“红色力量”,推动赣北红色文化传播得更广。要构建“红色文化遗产+新质生产力”模式,以红色文化遗产为中心,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在周边建设一批康养度假区、文旅微项目等。要加强九江红色文化遗产价值转化,大力开发文创产品,在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文旅消费需求的同时,传承好红色基因,持续激发全社会向上的正能量。

  本文系九江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九江红色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5YB21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