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据介绍,2024年柴桑区绿色有机肥种植面积3.2万亩,占耕地面积16.84%,使用有机肥替代化肥1800吨,秸秆粉碎还田1.2万亩。
以“循环链”激活绿色农业“动能链”
“利用畜禽养殖粪污、秸秆等种养废弃物,进行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技术路线和运营模式都挺多。”刘建认为,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易落地、可持续。
——以“集中+分散”点面结合,破控成本难。柴桑区委托九江礼涞农业集团收集、处理和利用农业废弃物,企业根据种养分布情况,建立3个区域服务点、多个就近服务点,串联59家养殖户和100余户规模种植户。“粪污秸秆体量大,运输成本高,通过就地就近利用,可有效降低成本。”刘建介绍。
——以人才与技术支撑,破落地难。实现就地就近利用,技术保障很重要。在九江合顺牧业有限公司围墙外,一个个袖珍绿色“大棚”里面,有机肥正在“养成”。余建国说,这种绿色分子膜是依托省级院士工作站研发而来,能够解决臭味出不来、氧气进得去、雨水进不去这三对相互矛盾的难题,从而实现农业废弃物处理中无害化彻底、环境无污染等效果。
——以多产业形成循环生态链,破可持续难。通过几年探索,柴桑区依托九江礼涞农业集团形成四大板块构成的循环农业链:以动保产业为养殖场提供养殖保健服务,以农业环保产业处理农业废弃物,以农产品加工产业收购和深加工农产品,以农产品运营产业销售农产品。
“只做农业环保产业,可能几年都赚不到钱,但链式循环农业模式,就能实现可持续盈利,可帮助地方长效解决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问题,实现绿色发展。”刘建认为,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有较大市场空间,把账算好,就能持续做下去。(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崔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