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润童心 美育传薪火 传统文化进校园与小学美术教育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2025年07月07日

  九江小学 曾双双

  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我始终坚信,美术教育不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传承与情感的熏陶。近年来,九江小学积极推动传统文化、非遗文化进校园,将本土艺术资源与小学美术课程深度融合,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笔墨纸砚间体悟人文情怀。回顾这一路的探索与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当非遗遇见童真,当传统融入课堂,美育便焕发出无限生机。  

  泥土塑乡情:非遗技艺与美术课堂的创意结合 

  美术课堂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阵地。在“赣鄱小厨神”活动中,孩子们用黏土制作九江本土美食——萝卜饼、糯米包油条、鄱湖银鱼等。孩子们指尖揉捏的不仅是彩泥,更是对家乡味道的记忆。活动中,一名学生捏出了一盘“迷你萝卜饼”,兴奋地说:“老师,我奶奶每天早晨都会买这个给我吃!”这份童真的表达,让我看到美术与生活、与传统文化的天然联结。  

  这种实践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造型能力,更让他们在创作中理解食物的文化寓意。比如,我们引导孩子观察九江美食的造型特点,讨论其背后的节庆习俗(如春节的糍粑、端午的粽子),再通过黏土创作赋予传统美食新的艺术表达。这种“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方式,让非遗不再是书本上的名词,而成了孩子们手中的“活”艺术。  

  名家进校园:非遗传承人的“美育接力”

  九江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离不开非遗传承人的倾情助力。书法名家桂相文曾参与九江小学《三色润心,扇面书写》活动,他手把手指导孩子们在扇面上题写诗词。桂先生告诉学生:“书法如做人,一笔一画都要端正。”孩子们屏息凝神,提笔运腕,在墨香中感悟汉字的气韵。活动后,一名学生悄悄对我说:“原来毛笔这么重,古人写字真不容易!”这份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正是非遗进校园的意义所在。  

  庐山篆刻传承人陈晖则为教师团队开设篆刻工作坊。他带来一方方青田石,演示如何“以刀代笔”,将庐山诗词刻入方寸之间。美术组教师将所学融入课堂,带领学生尝试简易的橡皮章篆刻。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名字以篆书形式“盖”在宣纸上时,眼中满是惊喜。这种“师承—传递”的模式,让非遗技艺在校园落地生根。

  文化寻根:美术活动中的本土情怀

  九江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我们努力让美术教学成为学生“文化寻根”的桥梁。在《诗画庐山》主题课上,孩子们用水墨表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美;在“浔阳古韵”手绘活动中,学生用线描再现锁江楼、烟水亭的建筑之美。这些作品或许技法不够纯熟,但笔触间满是对家乡的自豪。  

  反思与展望:让美育的种子持续生长

  在实践中,我们也面临挑战:如何平衡非遗技艺的“原真性”与儿童创作的“自由度”?如何让传统文化常态化而非“节日化”?我的体会是:  

  以趣导学:非遗项目可经美术化创新,如:篆刻可先从橡皮章“试验”入手,书法可在扇面、书签等实用载体上予以展现。

  以情动人:深挖文化故事,如:在“赣鄱小厨神”活动中融入“九江茶饼”的商帮历史,让作品更有厚度。

  跨界联动:与语文、音乐等学科合作,如:将学生创作的篆刻图案用于诗配画,或为非遗童谣设计插画。

  当孩子们用黏土捏出家乡的味道,当他们的扇面书法被家长珍藏,当篆刻印章盖在毕业纪念册上……这些瞬间让我看到,非遗与美育的结合,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场文化的启蒙。作为教师,我们愿做一座桥,让传统与未来在此相遇,让九江的山水人文,通过美术课堂流入下一代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