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成功运用内镜下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为一名食管深部肿物患者完成高难度手术,标志着该院内镜微创治疗技术迈上新台阶。
该患者因胸骨后不适就诊,胃镜检查发现食管下段存在一直径约1厘米的隆起性肿物。CT和超声胃镜检查显示,肿物源自食管固有肌层,且紧邻人体最大的动脉——胸主动脉。“这个位置堪称‘手术禁区’,稍有不慎就可能损伤大血管,引发大出血等严重后果。”主治医生段冰霞解介绍。
面对这一高风险病例,脾胃病科李霞主任、陈铭主任带领团队进行全面评估,在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采用技术要求极高的STER进行微创手术。该技术通过在食管黏膜层建立“隧道”,既能精准切除肿瘤,又能最大限度保护正常组织。手术过程中,医疗团队在肿瘤上方5厘米处建立黏膜隧道入口,在极其有限的操作空间内谨慎剥离肿瘤。为确保手术安全,医生们精准把控每个操作细节。最终,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技术,团队成功完整切除肿瘤且患者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目前患者恢复良好,已康复出院。
“这次手术的成功,源于团队对复杂病例的精准判断和默契配合。”李霞表示,STER技术既能彻底切除深部肿瘤,又能最大限度保留器官功能,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最佳选择。该手术的成功实施,不仅展示了市中医医院在内镜微创治疗领域的技术实力,也为本地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更微创的治疗选择。(樊威)
相关链接
食管间质瘤的诊治与STER技术优势
胃肠道间质瘤(GIST)作为最常见的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占该类肿瘤的70%左右。其确诊需依赖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从发病部位来看,胃部最为常见(55.6%),其次是小肠(31.8%),结直肠约占6%,而食管部位最为罕见,仅占0.7%。
食管GIST多源自固有肌层,由于病灶位置深在且生长方式复杂,传统内镜下切除易导致穿孔和病灶残留等问题,过去曾被列为内镜治疗禁忌。随着内镜技术的进步,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这一创新技术为食管GIST治疗带来了突破。与传统手术相比,STER技术不仅能完整切除深部肿瘤,还能最大限度保留食管正常解剖结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显著提升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临床实践表明,对于直径较小、边界清晰、质地均匀且未发生转移的病灶,特别是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GIST,STER治疗的成功率较高,现已成为首选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食管GIST预后相对较差,术后密切随访至关重要。数据显示,多数复发集中在术后3~5年。因此,建议中高危患者术后前3年每3个月接受CT或MRI检查,之后每6个月检查一次至第5年,此后每年复查一次;低危患者则建议每6个月检查一次,持续5年。规范的随访监测对早期发现复发、及时干预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