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筱
日前的一个清晨,都昌县中馆镇小河村的“议事亭”里,几位村民围坐一起热烈讨论。“搁以前,这堰口年年堵,汛期水一涨,漫进院子是常事,我那半亩菜地都淹过好几回!”而在党群服务中心,“议事堂”的大门敞开着,里面桌椅已摆放整齐,一个关于如何壮大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协商会即将召开。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场景,正是小河村作为“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取得新成效的生动缩影。
“三级网格”齐管理
议事根系织经纬
小河村构建“三级网格”管理体系:村党支部把方向、管大局;村“两委”成员担任网格长,协调重大事项并监督执行;各自然村组由村民小组长牵头,处理日常事务、调解矛盾;党员和群众志愿者志愿服务进网格,常态化走访农户、收集社情民意。这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治理网络,真正实现了问题发现在一线、协商推进在一线、矛盾化解在一线。针对困扰小河村多年的汛期洪涝问题,各级网格员深入走访调研、广泛汇聚民智,经过议事协商达成共识,动员全村力量疏浚沟渠、升级水利设施,问题得到根治。
平台架设连心桥
诉求通达如清渠
该村通过创新搭建的“一亭一堂”议事平台,精准对接不同层级的议事需求。“议事亭”扎根村头巷尾,由村民小组长或群众自发组织,就近处理邻里纠纷、小的公共事务;“议事堂”则由村“两委”牵头,聚焦产业发展、基建提升等村级重大事项,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或专题协商会。这一平台有效打通了村民议事渠道,成为集民意收集、政策宣传、矛盾调解、推动发展于一体的多功能、接地气治理新载体。
程序规范定方圆
决策科学引航向
议事决策更科学,“六步法”工作机制应运而生,涵盖议题收集、前期调研、民主协商、结果公示、跟踪问效等环节。每月初,村“两委”会议筛选确定重点协商事项,并组建工作专班深入调研、科学拟订方案;协商过程严格遵循议事规则,对专业性强的事项引入第三方机构论证;形成的书面决议公示七天,主动接受全体村民监督;决议执行阶段明确责任主体与时限,由村监督委员会全程跟踪督办,并定期开展“回头看”评估成效,确保协商成果落地见效。
监督闭环链条紧
成果转化硕果盈
为打通协商成果落地“最后一公里”,该村创新构建了“公示—执行—反馈”全链条监督闭环。协商决议通过纳入村规民约或形成会议纪要予以确定,并在村务公开栏和村民微信群同步公示,实现“线上、线下”双公开,保障全程透明。执行环节由村“两委”成员和村民代表联合成立督办小组,定期通报进展。项目竣工后,村“两委”开展满意度调查,并将评价结果与工作考核挂钩。
小河村老人幸福食堂运营初期,“议事堂”收到的意见并不少。村“两委”通过入户走访和集中座谈广纳建议。优化后的“软菜品”方案一推出,老人们纷纷点赞。从意见收集到方案落地,幸福食堂的“议”后改进,让服务更贴心,老人幸福感满满。
实践深耕涌活水
治理创新动能强
小河村创新的议事协商机制已成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金钥匙”。2024年12月,该村议事协商综合标准化试点高分通过省级验收。依托这一机制,道路亮化、“一老一小”“一米菜园”“就业服务驿站”等大批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村民议事参与率达93%,民生项目满意度达97%。议事协商成果也助推了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该村村级集体经济2024年突破50万元,并获得“全国文明村镇”殊荣。
小河村以议事协商“小切口”,成功撬动了基层治理体系和能力的“大变革”。这一成功实践,为同类乡村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鲜活样板。